不管多嚴重的失眠癥,只要記住這3點,睡得越來越香!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如有身體不適請咨詢專業醫生。
每天晚上九點半就上床,但一躺下腦子清醒得像白天;一閉眼就開始翻舊賬、想工作、焦慮未來;等瞇上一會兒,天已經亮了。
早上起不來,白天困成狗,晚上又睡不著。你以為自己只是“心事太多”,其實身體早就亮紅燈了。失眠,不是“想太多”,而是“調錯了”。
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2024年中國居民睡眠健康白皮書》顯示,超3億中國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其中約一半人長期處于“淺睡眠、易醒、睡不實”的狀態。
不是藥物不夠管用,是你根本沒掌握睡眠的“生物開關”。真正影響入睡、深睡和早醒的,不是你躺下的時間,而是你清醒時的生活方式。

白天的光才是晚上的睡眠按鈕
很多人以為睡覺前關燈就能睡,其實真正影響褪黑素分泌的,是你白天有沒有曬到陽光。褪黑素不是自動分泌的,它依賴一個叫“晝夜節律”的系統來調控。
這個節律由下丘腦視交叉上核(SCN)控制,而這個“生物鐘中樞”需要早上的自然光來“校準”。
中國醫師協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在《成人失眠診療共識(2023)》中明確提出,早晨起床后30分鐘內接觸自然光,可有效同步晝夜節律,提升夜間褪黑素釋放效率。

每天起床就拉窗簾、窩沙發、刷手機,或者出門就戴大墨鏡、騎電動車戴頭盔,身體根本收不到“白天開始”的信號,晚上自然也就沒有“該睡覺了”的節奏。
最簡單的調整方式就是:起床后去陽臺站10分鐘,看會兒天光,不用直視太陽,只要眼睛接觸自然光源就行。堅持一兩周,會發現自己晚上更容易犯困、醒得不那么頻繁。
別把床當第二辦公室
看視頻、打電話、回微信、刷短劇……很多人一邊喊睡不好,一邊把床當成娛樂主場。問題是,大腦是能“記住環境”的器官。

在床上做了太多清醒的事,大腦會潛意識地把“床”跟“清醒”綁定,一旦躺下,它就自動進入“興奮模式”,怎么可能讓你輕松入睡?
臨床觀察指出,長期將床鋪用作非睡眠場所的人群,入睡潛伏期延長約1.5倍,夜間覺醒次數增加20%以上。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睡前一小時,給自己一個“退場儀式”。把手機放遠、燈光調暗、換上寬松睡衣、聽些輕音樂等,讓大腦感知“睡覺模式”開啟。
一旦上床,就只做兩件事:睡覺和親密關系。躺下20分鐘仍睡不著,建議起床去另一個房間坐一會兒,等犯困了再回來。這樣能“重新建立”床與睡眠的關聯。

白天越焦慮夜晚越清醒
你失眠不是因為太累,而是“太緊張”。焦慮、煩躁、擔心、情緒壓抑,是失眠的最大障礙。它們并不會在你關燈那一刻自動下線,會在安靜中被無限放大。
中國睡眠研究會在失眠干預指南中指出,心理因素在慢性失眠群體中的占比超過60%,其中以“過度思慮型”和“控制欲型”最為常見。
這類人白天習慣“壓住情緒”,晚上就容易“反彈”,表現為腦中過度活躍、難以放松、反復思考。不是你不會睡,而是你給睡眠設了太多門檻。

“明天有會不能遲到”“還有事沒做完”“我今天一定要早點睡”……這些自我施壓的念頭,才是讓你越睡越差的真兇。
真正能讓你“睡著”的不是“逼自己睡”,是“允許自己不睡”。放松不是放棄,而是讓身體自主找到節奏。
可以嘗試每天睡前進行“放空訓練”:閉眼,專注呼吸,默數1到10,思緒飄走就溫柔拉回,不做評判、不設目標。哪怕堅持5分鐘,也能降低交感神經活性,為入睡鋪路。
結語

別再試圖“對抗”失眠,而是去“親近”它。越是努力睡著,越睡不著。越是放下執念,越容易入眠。
不是不會睡,而是太緊張;不是太累,而是太焦慮。重建睡眠,不在床上在你白天的行為里。睡得香,不靠藥,不靠熬,而靠節律感、環境感、安全感。
可以從明天早上起床那一刻開始,拉開窗簾,曬曬陽光,晚上關掉手機,給睡眠一次干凈的機會。
只要你愿意調整節律、改變床的用途、善待你的焦慮,大腦就會一點點回到自然的睡眠節奏里。不是立竿見影,但一定有效。
參考文獻:
[1]中國醫師協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 成人失眠診療共識(2023年版)[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23, 56(4): 241-248.
[2]中國睡眠研究會. 2024年中國居民睡眠健康白皮書[R]. 北京: 中國睡眠研究會, 2024.
[3]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睡眠障礙的認知行為干預路徑分析[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22, 36(3): 210-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