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童子崖傳奇
文/ 王瑛
童子崖,位于繁峙縣東山鄉,憨山腳下,羊眼河岸西;穿過一個寫著“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五峰洞”,就看見童子崖村了。

臨近村,一塊寫著“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牌匾很醒目,這說明村民們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已經提高了。村中主要街道是一色黑柏油路面,干干凈凈,文化墻也很亮麗。高大挺拔的白楊樹,婆娑起舞的倒垂柳,門前綠樹碧水環繞,背靠青山,這個古老的小山村煥發出了新青春。村東山跟有砂臺路,北距砂河鎮不足10公里,南通佛教圣地五臺山臺懷也不超20公里。沿著砂臺路由北向南行,可看到東西兩邊連綿不斷的山脈,起伏跌宕,羊眼河水(古稱華嚴水),碧波銀濤,蜿蜒九曲,從村前面自南飄然北去。千般詩情畫意,真是一個山奇水秀的好地方。

此村西南不足 1 公里處,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時,就建有“寶興軍城”,為當時后漢的國家采冶駐守基地。建有城門、城堡、冶煉廠,傳說規格頗高?!缎煜伎陀斡洝酚杏涊d,徐霞客游五臺山時路過此處,在“寶興軍城″住過一宿,并對其規模有簡略記述。
村東南約 1 公里處,有“懸空寺"、“興國寺下院",相傳始建于北魏。清代順治五年(1648年)姜瓖占據大同反清,代州劉遷、郎枋聚眾響應,起初聲勢浩大,勢如破竹很快就占據了代州城、繁峙城,因無援軍,被清兵打敗,最后退守到童子崖(當時這里未建村落)村南,占據了那里的“懸空寺"等幾個寺院,以及附近的憨山和皇餉寨(事后附近村民起的名)。到后來被清兵圍攻斷水斷糧,劉遷父子被清兵圍攻困死在皇餉寨。造反大軍匆忙逃跑之際,焚燒了寺廟等建筑。( 《五臺山佛教》一書有記載 ) 星轉斗移,世事變遷。到乾隆嘉慶年間,這里還沒有村落,其地為繁峙城望族左氏擁有,成為左家的小莊園。房舍簡陋,只有三間,供農忙時長工住宿。這里土地肥沃,春暖花開日,青山蔥翠,碧水如鏡,陌頭楊柳,掩隱綠霧。有三五農夫辛勤勞作,田園蔬菜,生機畢現。更有多處可觀景點,還有遠古神話故事和奇異傳說。
當你行至童子崖村南半公里處“五貓山”腳下,翹首西望山頂,會看見五塊巨石緊靠在一起,頭是獨立的,各豎著耳朵,猶如五只活生生的黑貓踞守在那里,目不轉睛地盯著對面東山半山腰那口徑大點的約 1 米多,小點的不足 1 米的五個崖洞一一名曰“五鼠洞”。


關于這“五貓山”與“五鼠洞″,在當地民間還流傳著幾個有趣的神話故事。這里舉一例說說。 在佛教圣地五臺山有五鼠一家,因常年偷吃佛前供桌上的燈油,且每天聽文殊菩薩講經說法,因此得以長生不老。誰知這群鼠輩漸漸地有了野心,嫌寺院安祥的生活無聊,就出了寺院,走下五臺山,在現今稱童子崖村南東山崖間打洞安了家。先是偷吃糧食到偷吃家禽家畜,甚至是嬰幼兒。隨著時間的推移,五鼠們修煉的道行越來越深,野心越來越大。不再滿足于吃飽玩樂了,不再滿足于小小的五臺山和繁峙縣了。開始流竄到全國各地為非作歹,最后發展到變成五個美女混進皇宮,想迷惑君王。五鼠的所作所為一直沒逃過文殊菩薩的法眼,于是,菩薩把它們捉拿回那個“五鼠洞"內,讓它們面壁思過。又過了300年,五鼠們自以為已修煉成佛。于是,野心又來了,商議接受上次用美人計失敗的教訓,決定干脆化作陷空島上的江湖俠客,企圖用武力奪取江山。此時正是北宋仁宗年間,發生了“五鼠鬧東京″的故事,咱這里就不說了。后來文殊菩薩再次把五鼠收押到“五鼠洞"內。為了永絕后患,文殊菩薩請下五只神貓鎮守洞口。時間久了,五只神貓也化作成了“五貓山″,一直距守在那里。從那以后,五鼠就再也沒敢出來危害人間。
童子崖村西南一公里處有“黑龍池″。行人至此翹首往山上看,半山腰的向陽處,矗立著高大的一尊石像,天然生成,這是文殊菩薩化身;而菩薩的坐騎狻猊(俗稱獅子)站在山腰的背陰處,好似正回首笑望菩薩。造型維妙維肖,天然生就的山峰,真是神奇絕妙!

村東南半公里的山崖上矗立著一群“仙女峰″,別有一番景象,婀娜多姿,如遇半云半霧天氣,一個個好似欲飛往對面的“黑龍池”去洗澡。

這里的“黑龍池" 也有個傳說,“黑龍池″的水流淌是有規律的。每年春天不出水,你愛怎掏泉眼也出不了水;每臨夏至時,自然準時清泉汩汩流淌,而且水量很大。冬天來臨,這里又沒水啦。從古至今皆如此。那么春冬時的水流向何處?祖祖輩輩解不開這個迷,就形成一個傳說故事。傳說龍王怕浪費了水,是按需分配了水。春冬當地用水少,龍王就把“黑龍池”的水分配給河北省阜平縣,澆灌那里的冬小麥啦。
再說個天然景點,在童子崖東南一公里處的高山上,百尺崖壁之上,赫然白色塔圖,天然生成,與五臺山大白塔別無二致,傳說五臺山大白塔還是仿此“白塔"圖而建造。

還有個景點在童子崖村的靠山憨山懷抱中的“童崖"。五六米高的崖壁上有天然生成的圖像,約40厘米見方,上面現出一個大人牽著一頭駝,駝背上騎坐著一個兒童。當地人們祖祖輩輩誰也說不清是怎么有的這個圖像。傳說后來立了村起村名時,參考了此圖像。

此村西北是“豬嘴崖",也有傳奇故事。這里的山脈是五臺山北臺一支龍脈延伸到了童子崖,《五臺山佛教》有記載。本來“豬嘴崖”的豬嘴已經延伸進華嚴水河里(羊眼河)飲上水啦。對面東山是東臺的一支龍脈延伸到此處曰“貴子崖″,現如今的“五峰洞″口南邊便是?!百F子崖″再延伸三十米也能喝上河里的水。

古時一南蠻子,煉就陰陽五行和法術的道士,路經此地,一眼就看出此地東山西山的兩支龍脈,如果都延伸到河邊喝上水,那此地就會出“真龍天子"了。于是,起了不仁歹心,便用寶劍把已喝上河水的“豬嘴”割掉了,硬是破毀了這里的風水。現在還能看出割的痕跡,并且連豬的頭和脖子都被血“染紅″了,砂石變成了紅色的。

從“豬嘴崖"往北走幾步就能上“六郎城”。這是在巖石大山里突現出來的純黃土坡,也很奇特。地理名曰"六郎城",也有一段歷史故事。北宋時,楊六郎鎮守三關,部將焦贊駐防的營盤在后河村北坡上。一天,楊六郎要巡察憨山,部將焦贊駐守地離此山較近,就陪同楊元帥上憨山巡察,就是從現如今名曰"六郎城″處攀登上憨山的。從此處上憨山要路經一大洼地,當年楊元帥和焦贊帶領的隨從兵士也不少,曾在這里起皂埋鍋燒開水熱干糧休息過,傳說早年當地人抱藥材還能看到此處有起過皂臺的痕跡,所以當地人們稱這里曰“楊家洼"?,F如今年久,可能看不見痕跡啦,只留一個地理名號。楊元帥在焦贊和眾多隨從兵士陪同下巡察完憨山,當下山返回到開始攀登上山之處,天已大黑,伸手不見五指。為安全起見,焦贊命士兵就地搭建篷帳歇息。第二日天一亮就起程下了山,回到焦贊駐守的營盤。從那以后,當地人們稱這里為“六郎城”,祖祖輩輩相傳到如今仍曰:"六郎城"。
接下來還得連系到文章開頭部分的情節。說童子崖這地方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是繁峙城左家的小莊園,那時還沒有"童子崖"這個名號。時至嘉慶末年,在砂澗驛(今名砂河鎮)經商的太原王氏以重價買下這處小莊園,并招募工匠營建村落。族中有稱“三和尚”者,當年是殊像寺的僧人,為這個小莊園起名“童子崖"。這一來是借鑒“童崖”壁上的天然圖像,再者,“三和尚″既是殊像寺僧人,自然想到此處距文殊菩薩道場頗近,文殊別名“童子菩薩",將此地命名“童子崖",意為此村是靜修之地也。在營建村落時,一處大院隨地形修建成差距一米半的高低兩進院,用八層加工好的大條石砌成上下院的通道,尤顯壯觀。上院五間大西廳,背靠西山根營建。高大寬敞,走廊有直徑30多厘米的6根露明柱,在那時也可稱得上豪華宅第。更為別致的是屋后有深入大山里的“南石窯洞”和“北石窯洞″,屋內設置通入兩孔石洞的特制門。繁峙縣自古為邊陲要地,內長城環衛北東兩面,要道通途,關隘險阻。
1937年,在日寇進攻團城口、平型關、雁門關期間,閻錫山曾集結重兵布防于北東兩側之內長城沿線,決計平型關一旦失守,就在繁峙縣東部組織大會戰。指揮部正駐扎在童子崖村。閻錫山本人和一些高級將官就住在王玉隆上院的大西廳。上院的小正房用作電臺房,小南房機要人員住。下院正房和東房警衛士兵住,南房用作伙房和茶爐房。選擇此村此院作指揮部一定是防空的需要。后來由于日寇突破茹越口并奔襲繁峙城,全部戰役部署作廢。僅茹越口之失,致使大局難挽。而八路軍平型關一戰,殲敵千余,令日寇聞風喪膽,開創抗日戰爭第一大勝仗,振奮人心。如今,閻錫山居住過的屋后有防空洞的大西廳已經不復存在,閻錫山其人和給閻錫山指揮部擔水燒茶爐唯一的一個童子崖人也都作古了。只是能作防空用的兩孔石窯洞還很泰然。正是:歲事無情遷,石洞今猶在!
童子崖村雖小,但文化底蘊不薄,人文景觀頗多。風景優美,靠山照山都是陡峭的,富有靈氣。或挺拔,或嶙峋,或蜿蜒,與北臺、憨山、東臺、巖山脈絡相連,遙相呼應。尤以水好最出名,從村南的東西山崖底部汩汩涌出泉水,清澈明朗。冬春兩季,羊眼河水基本斷流,只有此地仍有嘩嘩流水,泉眼附近流淌出的水,嚴寒之冬也很難結冰,仍然一路小跑“嘩啦啦”“嘩啦啦"唱著歡快的山歌。炎熱的夏天,這里氣溫平和,比較涼爽;又有水灘,有小魚,有蝌蚪,露出水面的石頭上還有碧綠的苔蘚。這里水的柔美、委婉、明朗、潤澤、歡快,與山的挺拔、偉岸、雄壯、剛毅,是完美的融洽。從砂臺公路去五臺山佛教圣地,來自藏、蒙、寧夏、大同、北京等各路的游客必經此地,常常被這里的泉水、山巒所吸引,夏秋季節,多有游客停車逗留,流連忘返。這里民風淳樸,村民們一年四季享受著無污染無霧霾的新鮮空氣,安居樂業。河水嘩嘩,楊柳婆娑,炊煙裊裊,與文殊菩薩道場的佛音相交融,禪意濃濃,確是一處靜修之地。歡迎有緣者前來觀光!
作者:王瑛,號五峰山人,繁峙縣人。中學一級教師,退休于砂河中學。曾獲國家級“教育有方獎"和“為我國鄉村教育發展做出積極貢獻″榮譽證書。2013年至2018年任砂河書法協會主席,舉辦過多次書畫展,主編了《砂河重陽書畫展作品集》,并自籌資金出版。亦愛好寫作,文學作品近期在省網宣、市網宣、《人文繁峙》、《平型關》、《嵐山詩話》發表。
編輯:胡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