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皇帝尋得一塊風水寶地,皇帝贍養他一輩子,此何許人也?
在古代,皇權至上神圣,皇帝唯朕獨尊一手遮天下。而有幸得到皇帝重視和賞識的人,自然會有高官厚祿,命運從此改變,人生將達到一定的巔峰。
在我國明代,有這么一位風水師,為皇帝覓得一塊風水寶地,皇帝賜他一物清風,讓他游走天下,到哪里吃喝住宿都不用花錢,愿意贍養他到老死。這位風水師是誰?他有什么本事能讓皇帝如此器重賜賞?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明永樂五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的元配皇后徐皇后病故,明成祖早已想遷都北京,便將徐皇后棺材暫時安放于南京的皇宮內,命令禮部尚書趙羾等大臣,遍訪全國各地之精通風水人士。 當時訪得江西贛州府興國縣三僚村的廖均卿,因他的先祖廖三傳是唐朝著名風水大師楊救貧的傳人,隨后廖均卿被召傳到當時明朝的都城應天府(今江蘇南京)。
廖均卿,字兆保,號玉峰。生于元順帝至正十年(1350),明江西贛州府興國縣衣錦六十三都(今江西省贛市興國縣梅窖鎮三僚村)人,明代著名的風水大師,他是唐代風水大師廖三傳的后人。


廖均卿被召傳到南京后,先察看了在南京的孝陵風水之后,便到北京尋找風水寶地,察看了京西燕臺驛、玉泉山、譚柘寺、香山,又察看了京北的陽山茶湖嶺和懷柔的洪羅山、百葉山,先后又察看了辛家莊、斧口、谷山、文家莊、石門驛、湯泉、禪峰寺,遍鑒了京郊之后,于永樂五年(1407年)六月初一前往昌平黃土山(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天壽山十三陵所在地)登高縱目,見該處風水絕妙,為他處所不及,便繪成地圖,于八月初一日到南京上朝,獻上地圖,并建議明成祖親臨黃土山觀察,希望明成祖“高張慧目,廣邁皇風”,并說,如將皇陵定于此處,則“玉燭清明,并三辰而永耀;金符浩蕩,亙萬古以長存:國祚無疆,邦家有慶”。
明成祖聽了非常高興,決定初八日吉辰與各風水師一同往黃土山定穴位。當時還有另外兩名知名風水大師王侃、巫涯,他們也各自上了奏本。明成祖在比較之后,決定采納廖均卿的建議。初八日半夜子時,明成祖將幾位風水大師召到面前,說王侃、巫涯所定穴位欠佳,廖均卿所定穴位最好,當時賞賜了廖均卿金劍一把、銀鋤一張,讓他去點穴,隨及開挖了金井(就是埋棺材的穴位),同時,明成祖下令將黃土山改名為天壽山,之后便高高興興回南京去了。


時間到了永樂八年(1410年),明成祖又召見諸位風水大師,問天壽山皇陵穴位的工程進展如何?眾大臣奏道,廖均卿戲弄朝廷,他挖傷了地脈,穴位涌泉不止。明成祖就問廖均卿這是怎么回事?廖均卿說,這是真龍的聚處,穴法無偏,只要皇帝親臨其處,泉水立即停止。 明成祖一聽覺得很是神奇,便叫大臣們看了一個好日子,帶了文武官員和廖均卿等人從南京出發前往北京天壽山。但明成祖到了穴位之處,看見泉水依然在噴,龍顏大怒,責問廖均卿為何戲弄于他。廖均卿不慌不忙回答說:我還沒有喝山呢,只要臣幾聲一喊,把羅盤下地一照,泉水便會立即停止。 明成祖說,那就依你所奏,快快喝山。廖均卿當即擺好道場架式,向山上喝道:“山家二十四向,土地、龍祖、天星、地曜、二十八宿,祖師楊救貧、曾文辿,廖瑀公,今廖均卿為永樂圣主立萬年之基業,千載之皇陵,萬里山河皆歸圣主,現在皇帝御駕親臨,著令泉水立即停止,如改違抗,是為逆天大罪,必受天譴。”
說來也是神奇,廖均卿還未喊完,金井內的泉水果然立即停止。明成祖龍心大悅,正待賞賜,卻見廖均卿又奏到,泉下三尺,有石盆一個,石鯉魚一對,請萬歲立即下令開挖,明成祖當即下令往下探挖,挖到三尺,果然挖出。這時,明成祖不斷說道:“神了!神了!廖均卿非凡人,誠乃仙風道骨,喊山山應,喊水水止,真乃朕之奇遇也?!彪S即下令賜封廖均卿欽天監五品靈臺博士官。


廖均卿堪查欽點皇陵穴位建設成功之后,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對其封官二代受祿,豈料廖均卿不要官也不要錢,他還以年邁和上有老母,下有五子未婚為由,請求恩準回家。永樂皇帝執意挽留,又許以賞賜金銀、升授官職等諸多好處,廖均卿仍不為所動。永樂皇帝只好同意送他還鄉。為了表示懷念和感恩之情,永樂皇帝特意賜送給廖均卿一把扇子。上面書有永樂皇帝御賜詩:
江西一老叟,
腹內藏星斗。
斷下金石鯉,
果中神仙口。
賜官官不要,
賜金金不受。
賜爾一清風,
任卿天下走。
據說這把清風御賜扇有皇帝的令牌,讓廖均卿無論游走到哪里,都可以免費吃住。
臨走之前,永樂皇帝又送他一首詩:
憶昔當年楊救貧,
此仙之后有誰人?
出去尋龍一身雨,
回來跨鶴兩袖云。
地理圖中觀地理,
天文機中會天文。
一杯餞別順天府,
同昌山河樂太平。
永樂皇帝贈完詩,又對他說:“卿榮旋歸家,可架造一敕書閣。匾云:誥敕褒榮?!?/p>


廖均卿作為江西贛州客家人,有根深蒂固的客家人思想,有家庭觀念和親情觀念實為正常。而自身年邁又想到告老還鄉落葉歸根也很好理解。作為明十三陵的首席風水大師,他把北京郊外一座原叫黃土山的山讓皇帝封為天壽山?;蛟S可以說,沒有廖均卿,或許就沒有現在的明十三陵。北京明十三陵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