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AI更精準?古人“五眼定位法”爆紅,玉雕開臉審美密碼全公開!
昨天有位玉友找到和玉大叔,拿著一塊剛入手的觀音掛件問:“為什么這觀音看著總感覺哪里不對勁?”和玉大叔接過來一瞧,料子倒是真家伙新疆籽料,可這觀音的面相實在讓人不敢恭維——眼睛一高一低,嘴角還歪著,整個臉部縮在一起,看著既不慈悲也不端莊。這位玉友的遭遇,恰好印證了玉雕界的一句老話:“人物難雕,開臉最難?!边@人物件的靈魂在臉上。刀起刀落之間,能否把一個“人”的神與氣呼出來,全系于“開臉”。

說起玉雕人物件的開臉,可能是整個玉雕工藝中最考驗師傅功力的環節。器形靠線,花鳥靠意,人物吃相。所謂“相”不止是五官堆疊,更是比例、結構、神情與材料特性達成一致的綜合結果。材料、工藝、審美三者一旦有一環閃失,人物件視覺效果立刻“破功”。今天和玉大叔就來聊聊這個讓無數玉雕師又愛又恨的核心技術——開臉。
什么叫“開臉”——把面部從石頭里“請出來”

在玉雕專業語境里,“開臉”是一個非常明確的動作:基于既定構圖,將人物面部結構、五官比例與神情一步步建立出來??此剖侵改樕夏且恍K,實操卻像做手術,講究“定位—分面—立體—表情—收刀”的全過程。人物臉部面積小、曲面復雜、需要對稱與情緒統一,任何一步差之毫厘,整件作品氣質就會跑偏。

高水準的人物件,開臉考驗的不只是刀活,還考美術素養。比例準確是底線,神情到位才叫作品。行話是這樣講的:“形似易,神似難”,開臉就是把“神似”落到實處的關鍵一刀。玉雕人物的面部刻畫,就像是給玉石注入靈魂。一張成功的臉能讓整件作品活起來,傳遞出特定的情感與意境。反之人物件開臉失敗,再好的料子也會黯然失色。
三庭五眼:藏在比例中的美學密碼

說到開臉的技術要領,就不得不提“三庭五眼”這個黃金比例。這可不是什么玄學,而是老祖宗總結出來的美學規律,最早源自元代王繹《寫像秘訣》。

“三庭”說的是面部的縱向比例。把臉從上到下分成三等份——發際線到眉毛是上庭,眉毛到鼻尖是中庭,鼻尖到下巴是下庭。這三個部分要基本相等,臉部才顯得協調。和玉大叔見過不少玉雕學徒的作品,往往是額頭太高或者下巴太短,其實就差了那么一點點,整個比例失調,看著就別扭。

而“五眼”講的是橫向比例。從左耳到右耳的距離,正好是五個眼睛的長度——兩只眼睛各占一份,兩眼之間一份,兩側太陽穴到耳朵各一份。掌握了這個比例,人物的五官布局才不會出現偏差。再加上人物題材多為佛像、仙家、仕女、童子等具有既定審美范式的對象,一旦偏離“范式”,老玩家會直觀地判定為“不對路”。因此開臉不是“雕出五官”就行,而是把“對的臉”請出來。

不同年齡、性別的人物,在這個基礎比例上還有細微調整。童子的臉要圓潤飽滿,五官相對集中,鼻梁矮一些,鼻頭微微上翹,下巴也要圓潤,這樣才有孩童的稚嫩感。成年男子則需要輪廓分明,顴骨略微突出,眉骨明顯,展現陽剛之氣。女性形象多采用鵝蛋臉或瓜子臉的設計,眼窩略深,下頜線條柔和,眉骨秀氣,體現柔美婉約。
“一面三面五分面,鼻梁定位正中線”如何落地

了解了“三庭五眼”的基本功,只是開臉的第一步。真正的難點在于神態的把握。和玉大叔認識本地的玉雕師傅,師承某個西北名家,手藝一流,可早年總是雕不好觀音。他的觀音,五官比例都對,可就是缺少那份慈悲安詳。后來他專門去寺廟住了幾個月,每天觀察佛像,然后再觀察跪拜的香客,體悟佛家的精神內涵,回來后雕的觀音果然不同了,眉眼間多了一份超脫塵世的寧靜。從他那里取得經,落到手上要拆解為可執行的步驟:

定中線:從發際到下巴拉一條“法線”,它是臉部左右對稱的基準。切勿等五官都做完了才想對稱,那時已無回頭路。

立“一面”:建立正面的總體面感,讓額部、鼻梁、口周形成一個大方向統一的“受光面”。

拆“三面”:左右顴部與正面構成三大主面,通過轉折找到臉的體量。這里的轉折必須圓而不斷,強硬轉角會顯得“面癱”。

分“五分面”:額、鼻、顴、口輪、下頦五大分面逐一起立,像構積木一樣逐步加細。此步是從“體塊”向“器官”過渡的橋。

以上就是玉雕人物開臉的基本流程,概括起來是“打坯—分面—定位—五官—收刀—拋光—回看”。這其中,最容易出錯的幾個拐點要格外謹慎:彌勒佛的開臉講究“笑口常開”。臉要圓潤飽滿,體現福態。笑起來時,蘋果肌要明顯隆起,鼻翼兩側的法令紋要深,但不能顯老態。眉心的位置要稍微凹陷,這樣笑起來才自然。彌勒人中較短,鼻頭圓潤上翹。耳朵要大而厚,不是簡單的長,而是要有肉感。最關鍵的是嘴巴,要張開但不能太大,露出的牙齒要整齊,嘴角必須上揚,形成一個自然的弧度。下巴要雙層,圓潤厚實,給人富貴吉祥的感覺。

觀音的開臉則完全是另一種風格。玉雕界有個說法:“觀音不哭不笑不怒”,要的是慈悲莊嚴。觀音的臉型多為瓜子臉,但不能太尖,要保持一定的圓潤感。鼻子要挺直修長,體現端莊。眼睛是關鍵中的關鍵——多數觀音是垂目的,上眼瞼要飽滿,眼睛呈半閉狀態,透出俯視眾生的慈悲。

眉毛要細長,略帶弧度,不能太濃。最難的是嘴巴,要做到似笑非笑,嘴角有極其微妙的上揚弧度,既不能明顯的笑,也不能面無表情,要傳遞出一種安詳寧靜的氣質。表情刻畫的難點在于把握“度”。喜過則輕佻,怒過則猙獰,哀過則頹敗。佛與觀音的范式尤其講究“靜”,是“萬緣皆空、悲憫在內”的狀態,嘴角只需一絲起弧,眼瞼半垂,神自來。

做人物,難在把“臉”從石頭里請出來。刀要穩,心要靜,美術功底要扎實,更重要的是尊重題材的“道”。一尊觀音,看的是你的悲憫;一尊彌勒,看的是你的歡喜;一個羅漢,看的是你的決斷。現代工藝的進步也為開臉技術帶來了新的可能。高速電動工具讓細節刻畫更加精確,但手工的溫度和藝術設計是機器永遠無法替代的。和玉大叔始終認為,最好的作品一定是手工完成的,因為只有人的手,才能傳遞情感和溫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