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迷信!今日七月初一,記得:1不停、2不登、3不洗、4不貼!
“七月新秋風露早,渚蓮尚拆庭梧老”,時間過得真快,今日8月23日,農歷七月初一,我們正式進入了農歷七月。今年的農歷七月仿佛來的稍晚了一些,這主要是因為上個月多了一個閏六月。進入農歷七月,雖說還會有“秋老虎”天氣,但整體氣溫是下降趨勢,自然界會逐漸呈現出“一葉知秋”的景象。今年的七月初一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有很多日子都匯聚在了一起,因此這天有著不少的說法。

今日七月初一,有啥說法?
七月初一是“處暑”
今日七月初一恰逢今年處暑交節的日子。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4個節氣,秋季的第2個節氣,通常于每年的陽歷8月22日至24日 交節,具體時間要看太陽什么時候到達黃經150度。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處暑”有著明確的解釋: "處暑,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意思是說處暑是農歷七月的中期,其中“處”有著終止、停止的意思,進入處暑節氣,意味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氣溫將逐漸下降,天氣開始轉涼。不過,處暑只是暑熱走向涼爽的節點,真正涼爽需要等到白露前后。
古人為了更好的觀察處暑時節的時間變化,便將處暑分為了三候,分別是:一候鷹乃祭鳥,處暑的前期,老鷹開始為過冬儲備食物,便會大量捕獵鳥類,并將獵物陳列起來,仿佛在“祭祀”;二候天地始肅,處暑的中期,天地間的萬物開始凋零,大自然呈現出一派肅殺、沉靜的景象;三候禾乃登,其中“登”有成熟之意,此時水稻、玉米等農作物陸續成熟,田野里一片金黃,農民們開始忙著收割,迎接秋季的豐收。

七月初一是“朔日”
朔日指的就是每個農歷月的第一天。當月球運行至地球與太陽之間,三者幾乎呈一條直線,此時月球的黑暗半球正對地球,導致從地球上看不見月亮,形成“新月”階段,這一現象就被稱為“朔”,即月球與太陽的地心黃經相同的時刻。
但要注意,朔日其實并不是單指一個日子,更不是固定在某一天的某一時刻,而是根據月球實際運行軌跡計算得出的。由于月球軌道呈橢圓形,運行速度不均,朔日可能出現在農歷初一的凌晨、傍晚或午夜。從一次朔日到下一次朔日的時間間隔,平均約為29.53天,這一周期反映了月相從新月到滿月,再回歸新月的完整變化過程,稱為“朔望月”。

七月初一是“楊公忌日”
楊公忌日,據傳是由唐代風水宗師楊筠松,根據二十八星宿的運行規律,推算出的十三個比較講究的日子,分別是農歷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所有日期均為奇數,無雙日)
今日農歷七月初一,也是今天“楊公忌日”中第7個日子。

七月初一“開地門”
農歷七月初一是民間“開地門”的日子,相傳這天地門會打開,一直到七月的最后一天才會重新關閉。
古人認為天門和地門是陰和陽交替之位,天門陽極而無上,地門陰極而無下。因此,開地門象征著陰陽交替,是祭祖的重要時期。這天人們會舉行各種祭祀活動,以表達對祖先的懷念和敬意。

七月初一是“換甲日”
換甲日指的就是天干完成一個循環后,重新回到“甲”的日期。在干支歷法中,天干有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與地支依次搭配,形成六十個不同的組合,稱為“六十甲子”。這六十個組合中,有六個日子以“甲”開頭,分別是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這六個含“甲”的日子,就被稱為“換甲日”。
今日七月初一,對應干支歷法中的“甲子日”,標志著新一旬的開始。

不是迷信!今日七月初一,這天不僅是農歷月轉換的日子,更是秋季氣候的關鍵過渡期,因此七月初一這天有很多的習俗和講究,每當到了七月初一這天,身邊的老人就會提醒大家,記得:1不停、2不登、3不洗、4不貼!都是指的什么呢?我們趕緊了解一下吧。
1不停:不在河邊停留太久
進入農歷七月初一,意味著具體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也不遠了,恰逢今年七月初一還是“處暑”,因此這天一些人會前往河邊放河燈,通過把河燈放入水中,以此哀悼逝者與祖先。那么,放完河燈最好避免長時間在河邊停留,這是為啥?
《黃帝內經》有云:“濕傷肉,風傷筋?!边M入農歷七月,晝夜溫差開始拉大,河流水汽蒸騰加劇,空氣濕度顯著高于陸地。此時如果長時間停留河邊,濕氣很容易通過皮膚毛孔侵入人體,導致關節酸痛、肌肉乏力。并且,潮濕的環境會抑制人體排汗功能,影響代謝平衡,尤其對免疫力較弱的中老年人更為明顯。
除此之外,處暑雖出了暑天,但此時汛期還尚未完全結束,當北方冷空氣與南方暖濕氣流頻繁交匯,很容易引發局地強降雨。當河流上游突降暴雨時,河道水位可能就會暴漲,在這樣的環境中,長時間停留在河邊也不安全,加上處暑晝夜溫差開始加大,如果此時因放河燈長時間在河邊停留,也很容易受到寒氣的侵擾,從而導致出現感冒等不適。

2不登:不獨自登高望遠
“登高望遠”指的就是爬山。今年的七月初七恰逢“處暑”,而處暑有著“出游迎秋”的習俗,人們在這天會出行游玩感受秋意,其中常見的出游方式就是登高望遠,即爬山,因為登高既能避開初秋的暑濕,又能借山間清風疏解“秋乏”。
不過,要注意避免獨自去登高望遠。畢竟處暑正值夏秋交替,山區常出現“東邊日出西邊雨”的局地強對流天氣。暴雨可能引發山洪、泥石流,而山區往往通訊不暢,如果獨自爬山一旦被困,難以及時求救。并且,處暑后,山區氣溫會驟降,如果獨自爬山又未備足衣物,很容易受到寒氣的侵襲。另外,山間道路濕滑,蚊蟲活躍,如果獨自登山被毒蟲叮咬,沒有同伴的協助,可能會引發感染。因此,一人莫登高,最好跟著同伴一起。

3不洗:不頻繁的洗澡
進入農歷七月初一,雖說天氣逐漸涼爽,但“秋老虎”的余威仍在,人體仍會出汗,當皮膚表面附著灰塵、油脂和汗液。如果不及時清洗,很容易堵塞毛孔,引發痱子、毛囊炎等皮膚問題。并且,出汗后洗個熱水澡,不僅能洗去身上的汗漬,還能緩解一天疲憊,從而提高夜晚的睡眠質量。
然而,七月初一已經進入處暑時節,此時洗澡不宜太過頻繁。畢竟頻繁洗澡會破壞皮膚的油脂層和正常菌群,導致皮膚干燥、瘙癢。在古人看來,皮膚是人體最大的防御器官,其表面的油脂和菌群構成了天然的屏障,過度清潔則會削弱皮膚的免疫力。并且,處暑后的天氣本身就較為干燥,而皮膚的油脂層能鎖住水分,如果每天洗澡超過2次,則會加速油脂流失,使皮膚變得干燥,出現干癢等不適。
那么,處暑后洗澡的頻率多久為佳?一般來說,處暑后洗澡的頻率保持在每周2至3次即可,并非盛夏時每日多次。洗澡的水溫保持在36℃左右即可,避免過冷刺激毛孔收縮,或過熱加速水分流失。還要注意,處暑后,每次洗澡不宜超過15分鐘,這是為了防止皮膚過度浸泡導致屏障受損。

4不貼:不過度貼秋膘
處暑是暑氣漸退、秋意初顯的節氣,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因為處暑節氣天氣開始涼爽,人們的食欲也漸漸恢復,此時人們會通過吃一些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來彌補夏季高溫導致的食欲下降,體力消耗大的身體虧損,并且還能為抵御寒冬儲備能量,其蘊含著古人“秋收冬藏”的生活智慧。
但是“補秋膘”要適度,如果過度就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情況。畢竟夏季高溫會導致脾胃功能減弱,而處暑后雖天氣轉涼,但“秋老虎”仍可能帶來持續悶熱,脾胃仍處于“休整期”。此時如果急于大魚大肉進補,很容易加重脾胃負擔,從而引發腹脹、食欲不振等不適。并且,現代人普遍運動量不足,代謝水平低于古人。如果效仿過去大量“以肉貼膘”的方式,很容易導致脂肪堆積,增加肥胖等情況。
現代該如何合理的進補?處暑后要講究“先清后補”,也就是說先用山藥、蓮子、芡實等健脾食材煮粥或煲湯,幫助脾胃恢復運化功能,等到白露節氣后,再逐步增加優質蛋白,如魚蝦、瘦肉、豆制品等食物的攝入。而且,“貼秋膘”不等于“只貼肉”,還需要搭配綠葉蔬菜、菌菇、粗糧等,這樣既能提供膳食纖維,又能平衡肉類中的脂肪和膽固醇。

總結,明日七月初一,有啥說法?這天不僅是農歷七月的開始,同樣也是處暑、楊公忌日、朔日、換甲日以及開地門的日子。明日七月初一,無論多忙,記得:1不停、2不登、3不洗、4不貼!這不是迷信,而是古人的一些生活經驗,您都了解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