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不承認:十年后,那些二三十層的高樓,至少會面臨5大挑戰!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2025年5月,國家實施了新的住宅項目規范,明文規定,全國住宅建筑限高不得超過80米。
這一政策的出臺,標志著高層住宅時代的終結已按下了加速鍵。
而在這之前,高樓林立,一度是城市發展的金字招牌,是購房者心中的理想居所。

二三十層的高樓,曾經不僅象征著城市的現代化,也承載著無數人的安居夢想。
可就在高樓遍地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問題開始浮出水面,人們發現,那些曾經看起來氣派的高層,正在悄悄變成未來的“隱患區”。

高層住宅的硬傷之一,就是電梯問題,電梯的使用壽命通常只有15到25年,而不少小區在使用10年后,就頻繁出現故障。
但更換一部電梯的費用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一棟樓有四五部電梯,更換成本誰來承擔?

而且一旦其中一部電梯壞了,還會加劇其他電梯的負荷,形成連鎖反應。
在一些老舊小區,業主意見不統一,電梯遲遲無法更換,導致老人不敢出門,上班族遲到成常態。
最可怕的是,這些問題并不會因為時間推移而自動消失,只會變得越來越嚴重。

再說消防,目前我國消防云梯的最大工作高度,大概也就24層左右,超過這個高度就得靠人員自救。
但現實是殘酷的,一旦大火真的燒起來,自救根本不現實,真實情況往往是,樓層越高逃生越難。

有人進行過測算,從30層跑到地面,至少要15分鐘,而火災真正的逃生黃金時間,只有短短幾分鐘。
高層住宅一旦起火,煙霧很容易在垂直井道聚集,電梯停運,通道封閉,住戶根本來不及反應,當年建設的時候,誰也沒想過這些樓會在某個時刻變成“困人”的陷阱。

另外住房建得越高,維修起來就越麻煩,從地基到外墻、從水管到線路,高樓的維護成本遠遠高于多層住宅。
起初幾年看不出問題,但只要十年之后,問題就會接踵而至,而二十年之后,房子看著還在,可里面早已千瘡百孔。

有的小區外墻瓷磚一片片掉落,砸壞車是小事,砸到人就是事故,維修基金用光后,業主需要自掏腰包,但動輒幾十萬的總價,絕大多數人都不愿意承擔,一旦沒人出錢,房子只能在問題堆積中繼續老化。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都意識到,高層住宅未來很可能淪為“貧民窟”,所以高層住宅在市場上的吸引力,也正在快速下降。
曾經“高樓視野好、通風強”被視為賣點,現在這些優勢,已經擋不住現實的缺陷。
在二手房市場,高層住宅價格持續下滑,有的房子掛牌半年無人問津,有些甚至掛牌一年還賣不出去,過去買房講究高樓層視野好,如今買家更關注低樓層安全保值。

租賃市場或許會成為這些高層住宅的出路,但那只是階段性的緩沖。
年輕人租得起,圖的就是便宜和方便,對電梯、維修、消防等問題暫時不在意,但一旦經濟條件改善,他們還是愿意搬去低樓層或者新小區。
而且高層住宅的租金便宜,且維護難、折舊快,出租只是權宜之計,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高層住宅價值下滑的問題。

但這些還不是最棘手的問題,可能很多人還沒想到,高層住宅的繼承問題,也會變成一塊燙手山芋。
有些老人把唯一的房產留給子女,可年輕人早已不再看重這些老高層,繼承之后不僅要繳納稅費,還要承擔高昂的維修費用,沒多久就成了負擔。
更麻煩的是一旦繼承了,還可能影響首套房貸款資格,既不能賣,也不想住,還租不出去,最后只能空置在那里,慢慢老化。

有人可能會想,老房子一旦遇上了拆遷,還是能賺上一筆的,即便不賺錢,也總能換一套新房子。
這種想法是好的,可惜拆遷在過去或許是翻身的機會,如今只能是一場難題。
高層建筑體量大,住戶多,補償難度大,開發商根本不愿意碰,更何況新政策不允許再蓋超高層,拆了也賺不到錢,政府也不愿意投入大量資源去推動。

很多高層想通過“舊改”翻身,結果發現技術難度高、大家意見不統一、錢也不夠,有的小區連維修基金都早就花光了,后期要靠業主出錢,但真到了要掏錢的時候,沒人愿意帶頭。
有的地方開始嘗試引入“社會資本”,比如北京勁松模式,這種模式下,由專業機構出資改造,政府授予一些經營權,比如地下停車場、商鋪運營等,作為回報,物業管理也交給第三方公司,確保改造后不會再出現“爛尾”。
這種微利可持續的方式雖然解決了一部分問題,但并不適用于所有小區,很多老舊高層的位置不佳、配套老化,連社會資本都不愿意介入。

其實這些問題,開發商從一開始就是心知肚明,當他們賺的盆滿缽滿之后,早就悄悄轉向了。
如今他們更青睞低密度、低容積率的地塊,追求改善型、品質型住宅,在深圳、南京,低容積率住宅地塊的成交占比已經超過七成,杭州、成都也緊隨其后。
過去那種“高容積率+快周轉”的模式已經走到盡頭,開發商甚至希望政府回購之前拍下的高密度地塊,足見他們對高層住宅未來的悲觀態度。

曾經瘋狂蓋高樓的時代,是人口紅利、城市擴張、土地財政共同推動的結果,如今這些條件都已發生變化。
城市發展進入存量時代,住建政策從數量優先轉向品質優先,國家明確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住房正逐步回歸居住本質。

可以看的出來,從政策到市場,從開發到消費,高層住宅都正在被邊緣化。
在歐美也是一樣,很多高層住宅已經演變成貧民窟,設施老化、環境堪憂、富人搬離,留下的是低收入群體,美國一些城市的物業費高達6000美元每年,也未必能保證服務質量。
高層住宅一旦失去治理能力,很可能就會陷入長期衰敗。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走得快,也意味著留下的問題沉淀得更快。
如果不提前應對,這些問題一旦全面爆發,將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成本。
高層住宅的命運,正如一座座靜默的鐘樓,在城市的夜色中敲響提醒,只有看清問題、正視挑戰、提前布局,才不會被困在“塔尖上的烏托邦”。
信息來源:
2024-08-07 18:56·中國新聞周刊 最嚴限高令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