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妃子下葬為何要堵住肛門,看完后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古代妃子下葬那點事,說來有點讓人咋舌——你知道嗎?她們要被人用玉塞子死死地堵住肛門,還得是用特制的材質。聽著有點匪夷所思吧?這么私密的小動作,背后卻有講究,沒點古人“魔怔”的腦筋,是想不到這份兒上的。堵這兒,真就只是為了體面?還是有啥我們外人想不通的門道?

你要是有機會溜進帝王陵寢,仔細翻翻那些老棺木,常發現隨葬的東西花樣挺多。最惹眼的,除了各種稀奇的玉佩、玉環、做工精細到頭暈眼花的小件,還經常能碰見形狀別致的玉“塞子”——有長條兒樣的,有橢圓的,也有一看就是搭配哪兒用的那種小物件。反正不懂行的,乍一瞅還以為是啥玩意的零件??脊艑W家們最早撿著這些,半天也沒弄明白,誰能想到它們是真真用來“封口”的?
古人講究“人生講體面,死要全乎”,但他們動手可一點不含糊。妃子臨死前養尊處優,出入錦衣玉食,哪怕命運多舛。等閉了眼,體面還是要擺在臺面上。哪個做過皇帝女人的,不是身后事兒也被擺上規矩?要說死后還能出啥丑事,其實也挺簡單。人死之后,全身上下那點規矩勁兒就散了,肌肉松弛,七竅九孔都松動——要多不體面有多不體面。古人就怕尸體萬一有點“不雅流出”,被后頭前來祭祀誦經的瞧見,那可丟不起人啊。于是,哪怕是對著尸體,也風風火火地想法子堵住。這堵,倒不全是出于衛生,也帶著點“裝門面”的意思,無非就是“給皇帝留個好臉面”。

閑話一句,其實不止妃子,皇帝自個兒也得全套來一遍。有資料說,哪個陵里遠古大王不是個“塞滿了九竅”的瓷娃娃。玉一直是古人心頭肉,按現代人的話說就是——硬通貨。啥辟邪、啥養身不老,玉身上都能“安”一個說法??蛇@玉塞子可不光是圖吉利。倒不是說古人迷信到了極點,其實他們的頭腦,也精得很。
他們發現,用玉做這些“塞子”居然比木頭石頭強多了。為啥?得說到一個小門道——古代有一種流行的防腐方式,用水銀。水銀毒性大、又重還能灌進人體腔道,把細菌啥的全擋外頭,尸體腐得慢點甚至不腐??傻人y一旦灌進去,人體那點孔道要稍微泄點縫,里面的水銀就一股腦兒往外漏。玉,恰恰就是那種溫潤、密度高、又能跟水銀“互不相犯”的極品材料,完美封口。漢代出土的金縷玉衣,不也是在人身上縫東西?那些玉塞其實正是老祖宗琢磨出來的好活計——幫著把“少女肌膚”鎖死,死后也別讓臉面太難看。

慈禧太后的喪事讓后世開了眼。聽說老佛爺死了快二十年,皮膚還緊繃得跟活著時差不多。有人說是她嘴里那顆巨貴的夜明珠“保鮮”有功,說白了,就是一顆大玉石珠子,更妥帖些講,也是一種玉塞。她自己也未必清楚后來的“僵持”有幾分歸玉的功勞,可尸體“看著挺體面”,這戲就到位了。不過,咱也不能全信“尸體不腐”這包天大功勞都給了玉——畢竟防腐劑和裹尸法那會兒也正發達呢。只是你仔細想想,一個死去多年的女人,如果下體泄出“穢物”,哪怕她生前多風光,傳起來都難免些許尷尬。堵上,多少算是最保險的“亡后補妝”。
轉念一想,古人咋琢磨出來玉和水銀這關系的?說穿了,大部分是半信半疑撐出來的風水好說法。道士、風水先生好那口:玉能養氣續命,水銀能鎮邪防腐,二者一捏合,哪管死活、多少有膽氣。反正在他們嘴里,玉石用在身上,哪怕人也搭進去,也值。遇上什么“大人物”要體體面面走的,更得攢齊玉料,“濕乎乎”地堵個遍。成了講究。老百姓看見,自然也覺得高不可及??烧娴搅恕皹O樂西方”哪兒,誰又曉得有沒有人來查驗呢?
其實,咱們回頭琢磨琢磨,玉在歷史里從護身符變成“封口物”的身份,多少也帶著種說不清的悲涼。光鮮亮麗的妃子們,活著時風頭正勁,死后呢?還是成了皇帝手心的“小玲瓏”,該怎么擱就怎么擱。她們能挑的,不過是這一頭長發怎么挽、死前穿哪套華服罷了。葬禮規制,體面與不體面,都是男人們一句話。他們要這些女人“走得干凈”,可是最后,干凈又算得了什么?有些妃子進宮一輩子,只怕等不到寵愛就被冷落到皇家陵墓,生死悲歡,也只有她們自己知道。
到了最后,鋪天蓋地的陪葬,層層疊疊的玉石,也只是權力游戲的一個注腳罷了。后來人去陵寢里看,猜想著這些千金一擲的封口玉,到底是體面,還是悲涼呢?玉溫柔得很,可也冰冷得很。妃子的風光,到了棺木里,還是要靠別人來收藏——堵是堵住了,身后的風流,不過多留了幾天而已。
有時候我在想,假如可以有選擇,那些遠在千年之前的妃子,她們會不會愿意活得平平常常,不圖這臨終的“九孔玉封”?不過,這種事,永遠也沒人知道答案了。待到玉塞塵封,再無聲息,所有體面和丑陋、拘謹和張揚,也許都成了一地風化的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