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風水造就古墳山明代墓群

明代家族墓群。
天神堂村是岳池縣賽龍鎮歷史文化遺存較為集中的地方,除了有天佑山寨、天神堂民居和天神堂廟以外,還有旺家壩吳朱氏墓、肖遠明墓、周家院周氏墓、周家灣周氏墓和古墳山墓群等。這些不同類型的文物,展示了這里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淀。古墳山墓群為此次采風重點。
古墳山墓群是岳池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的,資料顯示,系清代墓地,位于岳池縣賽龍鎮天神堂村二組古墳山西20米。采訪組實地考察后,認為文物普查資料所載墓群時代為“清代”有誤,這里的墓葬應當是目前廣安市域內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明代墓葬群。

市域內規模最大的明代墓葬群
古墳山系南北走向,高約50米,面積近一萬平方米。明墓沿山體布局,呈臺梯遞疊狀,計6層以上。臨山體東北面的一排墓葬中,已暴露8座墓穴,均為東北朝向。墓群中,有兩處為三室墓,其余為雙室墓,均采用普通石板堆砌而成。墓室的封門石板已經不見,部分墓室已被泥土填埋,個別墓室內還散落著白骨和棺木。每座墓室均有墓龕。從已打開的幾座墓室看,其龕制有兩種形制,一為尖拱減底龕,一為連弧紋拱減底龕。所謂減底,就是將圖外沿線內的板石層揭取掉,又稱“減地法”,是石刻技法中的一種工藝。但墓龕中和兩墓壁沒有紋式雕刻。
從墳地現場調查,這里的明代墓大多數還未被破壞。據當地老百姓介紹,墳山底層的墓葬,大多數在上世紀“大躍進”和“文革”時期被破壞。據說“文革”時期曾在這里挖掘出一座大型明墓,僅墓道就長達十幾米。根據講述,筆者懷疑此墓有可能就是清光緒版《岳池縣志》所載的明代天順年間(公元1457-1464年)舉人汪洋之墓。采訪組在天神堂民居考察時,當地一老人談及此事,也說此墓就是汪洋之墓,當年他參與了這座古墓的挖掘。他回憶說,該墓的墓室很大,當時掘墓的目的就是為了取石,幾十個勞力干了十幾天。《岳池縣志》載:“汪洋,天順間舉人。以訓導分校楚闈,累官至云南同知。清戍弭盜,均役濬渠,升知府。入祀鄉賢?!蓖迤?,負責分掌地方鹽、糧、捕盜、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軍籍、撫綏民夷等事務。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郡最高行政長官,為從四品。知府掌一府之政令,總領各屬縣,凡宣布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奸宄(guǐ)、考核屬吏、征收賦稅等一切政務皆為其職責?!对莱乜h志》載:“云南知府汪洋墓,在治南東月里,離城九十里,石碑尚存?!薄对莱乜h志》所載與古墳山位置基本吻合,遺憾的是這塊清代尚存的《墓志》碑,已無物可尋了。
古墳山墓群的風水特色
說到古墳山,不能不提到它的風水特色。風水是一門玄術,也稱青烏、青囊,較為學術性的說法叫做堪輿。風指元氣和場能,水指流動和變化。風水本為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稱堪輿術,它是一種研究環境與宇宙規律的哲學。相傳,風水的創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較完善的風水學問起源于戰國時代。風水的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早期的風水主要關乎宮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選址、座向、建設等方法及原則,為選擇合適的地方的一門學問。
古代風水術語有龍、穴、沙、水、向、局之說。龍,指的是山脈走向;穴,指的是葬坑;沙,指的是墳山前后左右的山勢;水,指的是低地或水的流勢;向,是指墳山的坐向;局,是指墳前的局面。古墳山的風水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體現了依山傍水的原則。依山傍水,是好墓地的基本原則,反映在風水學說里的就是“山主人丁水主財”,意思就是擇山,可以令后世人丁興旺;擇水,可以令財源滾滾。石為山之骨,水為山之血脈,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墳山地背靠高地龍脈,渠江水如經絡一般從側面流過。水是生命之源,山有了水才有了生命,沒有水的山就仿佛沒有靈魂,所以風水有言:有山無水休尋地,未看山時先看水。
二是體現了前朝后靠左右抱的原則。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風水對墓地的周邊地形的總結。古墳山地背后的靠山,有利于抵擋冬季北來的寒冷,前面的朝山一個個山尖聳立,連綿不絕,猶似很多人立在前面,這種形勢在風水上叫做“百官朝立”,所以將此地做墓地非富即貴,是理想的墓地。
三是體現了屈曲蜿蜒的原則。墓地如何擋住煞氣,風水原理主張直則沖、曲則順,道路要屈曲,山水要蜿蜒,就是彎彎曲曲。
四是體現了明堂開闊的原則。風水認為明堂開闊有利于孕育人才,發展事業,因此既要登山看水口,還要入穴看明堂。明堂是指墓穴前面要有一片廣闊平整的地方,明堂開闊,生機勃勃,才能前途無量。(劉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