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清明節
關于清明節習俗的由來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祀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壯族、水族、京族、蕪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歷每年的4月5日前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固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暮節。
《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能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暮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節氣清明與清明節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候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薄扒鍟r風”即清爽明凈之風?!稓q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彪m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志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還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就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于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清明前后,點瓜種豆?!薄爸矘湓炝郑^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會》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傳統習俗
蕩秋千,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而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議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種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的喜愛。
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最古老的傳說,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耕作的祖師——神農化,后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再晚點的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更晚點的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由于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
新密地區祭祀祖先(上墳)有“早清明、晚十月一”一說,即上清明墳要早一點上,一般是在清明節前1—2周為宜,而且是早上8點至下午3點為宜,因這段時間正是陽氣上升階段,過了下午3點陽氣就逐漸衰弱,陰氣就開始增長,此時若運氣不佳或身體虛弱者易受到陰靈侵擾。上墳時供品一般農村是一碗圓饃、一碗方塊肉或油角一碗也可,當然現在條件好了,也可拿燒雞、水果等。是墳時是先從上輩開始再到低輩的順序上。新密還有個習俗上清明墳時要在墳頭上掛、或壓白紙條,它的寓意為:
1、緬懷先人:白紙條象征著純潔和神圣,用于裝飾墳頭,表達對先人的敬仰和緬懷之情。這種習俗不僅是對逝者的紀念,也是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2、家庭興旺:在墳頭上壓掛白紙條的行為,寓意著為祖先的居所添衣,表示后人對祖先的關懷,希望祖先在另一個世界能生活的安穩。這種做法也象征著家庭的延續和興旺,預示著家庭人丁興旺、子孫繁榮、掛壓紙條越多,說明族人后繼人丁更興旺、子孫更繁榮。
3、標識和紀念,在墳頭上掛壓白紙條可以作為標識,方便后人下次上墳時快速找到自家祖先的墳墓,尤其是在暮碑字跡模糊或不太旺盛的情況下。這種做法也體現了對逝者的重視和家庭的延續。
4、歷史淵源:這一習俗可以追溯到漢代,相傳漢高祖劉邦因戰亂找不到父母的墳墓,便用白紙條拋向空中作為標記,找到了父母的安息之地。此后,這一行為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成為了一種習俗。
清明節上墳時添土:若墳墓需添土時,一般新密地區,都選在清明節前或十月一前后。添土時添墳墓左右的土,而不能添墳墓前、后的土。因墳前土象征著“前程”,墳后土代表著“靠山”,取前、后土可破壞風水格局。應選擇墳墓左右兩側較遠位置的土為好(至少要20米外)象征著“左右逢源”。添土多少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忌用外土:需取自家族屬地范圍內的“本地土”,象征著落葉歸根。外土可能攜帶“煞氣”或污染。
新墳三年不添土。
清明節是流傳的祭祀節時,也是為逝者立碑的重要時機。立碑不僅是對先人的尊重,也涉及風水,文化習俗等多方面的講究,以下是 清明立碑的主要注意事項:
1、立碑時間,最佳時間:清明節前或農歷十月初一的秋祭前后,避免與已故立碑的犯沖的日子。
新墳立碑:新墳需滿三年后方可立碑。
2、立碑方向:與穴位一致。避逆向或偏向。
3、碑墳距離、適中為宜,一般墓碑與墓穴的距離應控前在1尺左右,即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
4、墓碑大小,大小協調:墓碑大小需與墓陵穴位相匹配,避免頭重腳輕或氣勢不足,低輩不能大過上輩。
5、碑文規范,內容嚴謹:碑文通常包括抬頭(逝者生平),正文(稱謂與姓名)和落款(立碑者信息),需遵循傳統形式,如“先考”“先妣”等,避免錯誤。
6、立碑禁忌:不宜立碑的傳說:逝者年齡不滿60歲,非正常亡故,后繼無人或新墳未滿三年者,不宜立碑。
7、上輩不立碑,下輩不能立碑。
清明節在墳上栽種柏樹。
新密地區在墳地上栽種樹,一般是選擇在清明節前或農歷十月一前后,一般是栽種柏樹。栽種數量一般為2棵(雙數),若墳墓地較大,可種植數量多一點,栽種位置與距離:柏樹應栽于墓穴兩側或后面,與墓體保持適當距離,一般以3米以外。
文化寓意與延伸。
柏樹象征永恒、長壽,且能驅邪護墓,是傳統墓地綠化的首選松柏類樹木。其他適合墓地種植樹木還有松樹。
清明節祭祀的另一種形式,是族人在家廟、祠堂里面對祖先排位,擺上供品去祭祀。大型的祭祀活動一般有宗親理事會組織實施。首先是放禮炮、有樂隊起樂、凈手上香、恭讀拜祖文。主祭者帶領族人戴黃圍巾行九叩禮。也有行三鞠躬禮向先人行禮祭拜。祭拜時戴黃圍巾的寓意是:黃色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尊貴和神圣,是對祖上的尊敬,同時也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代表著大家為炎黃子孫,共同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奮斗。
現在人們對清明有一個深刻的理解,清明就是讓我們要清楚,自己人生的來處明白自己的歸途,我們祭拜先祖是孝道,拜的是哀思,拜的是責任,拜的是一分心境,拜的是血脈傳承,別再被那些毫無根據的迷信、說法困住了腳步,讓這份親情跨越陰陽,世代延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人行人欲斷魂,緬懷先輩,表達哀思。
今淺談清明節小知識,旨在讓更多人了解這一文化并傳承優秀文化知識。
(河南省新密市茍堂鎮小劉寨村 劉保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