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來歷
關于十二生肖的來歷,這是一個非常有趣且源遠流長的話題。它并非由某一個單一事件或人物創造,而是經過數千年,融合了古代天文歷法、動物崇拜、民間傳說和文化演變而最終形成的體系。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全面了解它的來歷:
### 一、 核心起源:古代的“地支”與動物崇拜
十二生肖最根本的骨架,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地支**。
1. **地支是什么?**
古代中國人為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創造了一套獨特的計時系統,即“天干地支”。天干有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按固定順序兩兩相配,組成了六十個基本單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六十甲子”,用來循環紀年。
2. **地支為何與動物結合?**
這與遠古時期的**圖騰崇拜**和**農耕生活**密切相關。
* **動物崇拜**:在原始社會,人們對自然界的動物既敬畏又依賴。許多部落將某種動物作為圖騰加以崇拜,認為它們是祖先或保護神。
* **農耕需求**:十二地支的產生,與古人對日月星辰運行和四季變化的觀察有關。為了方便記憶和傳播這些抽象的符號,古人便用自己身邊最熟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十二種動物來與十二地支一一對應。這些動物大多是家畜(牛、馬、羊、雞、狗、豬)、與人類共存的野生動物(虎、兔、蛇、猴)或傳說中的神獸(龍),它們在古人的生產、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這種將抽象符號與具體形象結合的方法,極大地降低了記憶難度,使得歷法能在民間廣泛流傳。于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這種“地支+動物”的搭配就逐漸固定下來,形成了十二生肖的雛形。
### 二、 文獻記載:生肖文化的演變軌跡
十二生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其體系在先秦時期就已萌芽,并在漢代基本定型。
1. **萌芽期(先秦時期)**:
* **《詩經》**:在《詩經·小雅·吉日》中有“吉日庚午,既差我馬”的詩句,用“午”來代表“馬”,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將地支與動物對應的文獻記載之一。
* **湖北云夢睡虎地秦簡**:1975年出土的秦代竹簡中,有一篇《日書》,里面已經比較完整地記錄了與十二地支相對應的動物,其順序與今天的十二生肖基本一致,只是個別動物有所不同(如“午”對應“鹿”而非“馬”,“子”對應“鼠”但解釋為“老鼠”)。這表明在秦代,十二生肖的體系已經非常成熟了。
2. **定型期(漢代)*
*:
* 到了漢代,十二生肖的體系完全定型,并與今天我們所知的順序和動物完全一致。東漢思想家**王充**的**《論衡·物勢篇》**中,明確記載了:“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馬也。子,鼠也。卯,兔也。亥,豬也?!?這是十二生肖體系完全確立的最有力證據。
3. **普及與流傳(漢以后至今)**:
* 漢代以后,十二生肖文化深入人心,不僅用于紀年,還滲透到命理、風水、文學、藝術等方方面面。關于生肖的民間故事、成語(如龍馬精神、虎頭蛇尾)、屬相相生相克的說法也日益豐富,成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三、 民間傳說:最廣為人知的“賽跑排序”故事
雖然傳說不是歷史,但它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解釋了生肖的排序,是生肖文化在民間流傳的重要載體。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玉皇大帝賽跑定生肖”**的故事:
**故事梗概:**
相傳,玉皇大帝想選出十二種動物作為天庭的守護神,并以此順序來紀年。他便下令,在正月初一這一天,所有動物都可以來天宮報名,以到達的先后順序排名。
1. **聰明機靈的鼠和牛**:老黃牛最勤快,在比賽當天一大早就出發了。而老鼠知道自己體格小,跑不快,于是悄悄跳上了牛的背,一路睡覺??斓教鞂m門口時,老鼠猛地從牛背上一躍,搶先沖過了終點,奪得了第一名。老黃牛勤勤懇懇,卻只得了第二。
2. **威猛的老虎和兔子**:老虎威風凜凜,跑得飛快,得了第三。兔子本來也跑得很快,但在路上看到一條河,它不會游泳,急得團團轉。幸好遇到好心又正直的烏龜,馱它過了河,兔子才得以第四名到達。
3. **飛龍和潛蛇**:龍本來也能飛得很快,但它在路上看到人間干旱,便行云布雨,解救百姓,耽誤了時間,所以只排到第五。而蛇因為身體細長,在草叢中穿梭自如,緊隨其后,得了第六。
4. **忠實的馬和羊**:馬本來跑在蛇前面,但被路邊的草吸引,停下來吃草,結果被蛇超了過去,排第七。羊性格溫順,不緊不慢,但也堅持不懈,得了第八。
5. **聰明的猴和雞**:猴子機靈,在樹上蕩秋千,抄了近路,得了第九。雞因為要負責打鳴報時,所以也按時趕到,得了第十。
6. **忠誠的狗和豬**:狗是人類的忠實朋友,因為在家看守,耽誤了時間,排第十一。而豬呢,因為貪吃貪睡,在路上走走停停,最后一個才慢悠悠地到達天宮,排在了最后。
**傳說的意義**:
這個故事雖然虛構,但巧妙地將十二種動物的**習性特征**(如鼠的狡猾、牛的勤勞、虎的勇猛、兔的敏捷等)融入其中,并賦予了它們一種道德或性格上的寓意,使得生肖文化更加生動、易于理解和傳播。
### 四、 國際視角:并非中國獨有
值得一提的是,類似十二生肖的文化在世界其他古文明中也存在,這或許源于早期人類對自然和動物共同的觀察與崇拜。
* **古埃及**:有以十二個動物神代表一天十二個時辰的傳統。
* **古巴比倫**:黃道十二宮(星座)雖然以神話形象為主,但其劃分時間和占卜的功能與生肖有相似之處。
* **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地區**:如日本、韓國、越南、泰國等,都有與中國大同小異的十二生肖文化,只是在個別動物上有所差異(例如,越南用“貓”代替了“兔”)。
### 總結
**十二生肖的來歷可以概括為:**
* **核心骨架**:源于中國古代的**十二地支**歷法系統。
* **文化血肉**:融合了遠古時期的**動物圖騰崇拜**和**農耕生活經驗**。
* **歷史定型**:在**先秦萌芽,漢代定型**,并有兩千多年的文獻記載為證。
* **民間傳播**:通過**“賽跑排序”等生動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深入人心。
* **文化內涵**:它不僅是一種紀年方法,更是一種文化符號,承載著中國人對時間、自然、命運和性格的獨特理解,是中華民族集體記憶和文化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