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三山兩塔:漫步福州,感受歷史的悲壯回響
我認為,到一個新地方,應該坐坐那里的地鐵公交,吃吃那里的小館子(必須是老板【娘】聽不懂也說不好普通話的那種),再騎著共享單車,在街頭跑來跑去,才是體驗了那個地方。
前個月借出差開會的機會,去體驗了福州一把:三個時空條件下走訪了三坊七巷,拜訪了冰心、林覺民,吳孟超,嚴復、沈葆楨等人的故居,另外還走了西禪古寺、烏山、于山白塔定光寺等地方。
雨中游福州
這是閩江,車過閩江,就是福州了:

福州用一場大雨歡迎了我:

悲壯之城
作為一個教中國近現代史的老師,來到福州,是不是被拉回近現代史,為這座城市感到悲壯。
來到福州第一站,雨中拜謁林則徐:

門楹上寫著“中興宗袞”:

林則徐的紀念館是一大戶人家的祠堂改建的,林公在這里接受中國人的膜拜:


三通圣旨碑:



林則徐坐像:

林則徐虎門銷煙,啟動了中國近現代史。關于他的事跡,我想是無需多說的。




福州金山寺,與另一位近現代史名人聯系在一起,他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


林則徐雖然因為禁煙這一正義之舉被罷官,但人生收場還算圓滿。與之相比,“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就令人扼腕了
林旭(1875年—1898年),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林旭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中舉人。17歲時,江南水師學堂總辦沈瑜慶招林旭為婿,隨沈瑜慶至南京,又從游武昌。在京師內閣中書任上,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多有交往。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林旭與同試舉人奮起上書“請拒和議”,開始投入維新變法運動。
康有為號召各省成立學會以互通聲氣,寓京維新人士先后成立粵、蜀、閩、浙、陜學會,林旭為閩學會之領袖。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下“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林旭授四品軍機章京,參與新政,上諭多出其筆。同年九月,戊戌政變起,林旭被害,僅23歲。
林妻沈鵲應(1877-1900年),字孟雅,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民族英雄林則徐曾外孫女,清代重臣沈葆楨之孫女,沈瑜慶之長女。自幼師從著名詩人陳衍,天資聰穎,現存《崦樓遺稿》(附《晚翠軒詩集》后),存詩29首,詞35首。林旭死后,沈鵲應曾寫過一副挽聯,表達心志:
“伊何人?我何人?全憑六禮結成,惹得今朝煩惱;生不見,死不見,但愿三生有幸,再結來世姻緣。”
她曾經以仰藥、絕粒等方式殉夫,家人百般回護,最后還是因哀毀過度,于1900年4月香消玉殞,年僅24歲。夫妻二人安葬一處,墓聯云:“千秋晚翠孤忠草,一卷崦樓絕命詞。”
據說,林旭尸首由此渡口運回福州。按當地習俗,林旭尸首需要停留在地藏寺。而當地百姓卻為此圍攻地藏寺,不讓棺槨??浚猩跽吣弥鵁t的鐵釬子杵爛了棺材。有學者推測,這可能與林旭在變法時參與軍機,曾上書光緒痛陳福州滿族中的弊害,導致光緒下詔減餉,因而得罪了一些滿族人,最終遭致刺棺報復。
林旭的死,也是為滿清的覆滅埋下了伏筆,十三年后辛亥革命爆發,福州人積極響應,與這種仇恨不無關系。
再有就是林覺民了。
林覺民(1887—1911年5月),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中國民主的先驅,革命烈士。少年之時,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說。留學日本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春回國,4月24日寫下絕筆《與妻書》,后與族親林尹民、林文,隨黃興、方聲洞等革命黨人參加廣州起義,轉戰途中受傷力盡被俘。后從容就義,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近現代史上最感動世人的三位福州人,都是姓林的。這可不是偶然的。林姓乃是福州的大姓。金庸《笑傲江湖》開場是福州林家遭難,這個林姓可不是隨便找的。
三坊七巷
福州最要緊最著名的地方,自然三坊七巷。這是三坊七巷里的網紅樹,本來是一個“愛心”,修得不太及時,變成了“屁屁”:

雨中古戲臺:

第二天晚上,開完了會,想起應該來看看三坊七巷的夜景(其實是吃得有點飽,需要出來走走)。

大坊小巷都張燈結彩,歡迎游客。

晚上走過這種小巷子,有點小悚然。

第三天白天雨停時,又去看了一下:

到處都有穿著傳統服飾的女孩拍照,福州傳統頭飾叫“三把刀”:

三坊七巷有眾多的名人故居。
吳孟超院士的家在文儒坊:

林覺民和冰心同一個故居:

原來林覺民犧牲后,林家將宅子賣給謝家,謝婉瑩出生在這里,不過一年后就離開福州了。冰心雖然沒怎么在福州生活,但也是故鄉?。?/span>

嚴復故居(居然要收15元門票):



嚴復故居斜對面,是一處天后宮:

天后居處這樣平易近人,看大門看不出異樣來。這一隊蛤蟆就很有喜感: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位女士遵照道士指導,一絲不茍拜媽祖求子:

沈葆楨故居:

左宗棠三次上門請他出山辦船政,于是有了馬尾船政,中國海軍由此而奠基:

還有大量地方賢達的故居,不是很熟,就不枚舉了。
比較知名人物故居的就搞成紀念館,不知名的就建成各種營業場所以及民間團體??床煌?,根本看不完:


出來三坊七巷,不遠處有朱紫坊,薩鎮冰薩氏舊居在這個坊里:

可惜現在還是民居,不開放:

薩氏家族發祥于西域色目人“答失蠻氏”,其家族的薩都剌生于山西雁門,受元朝賜薩姓。薩鎮冰、薩本棟、薩師俊,都寫在中國海軍史上了。
離開薩氏故居不遠,是福州文廟:

可惜文廟在整修,鐵將軍把門:

三山兩塔
如果城市中間有一座山,那會是很美妙的事情。如果山上有座塔,那山就有了靈性。而福州,有三座在城市里的山:烏山(也叫烏石山)、于山和屏山。有兩座山旁邊矗立著塔:烏山東麓有烏塔,于山西麓有白塔。這就是三山兩塔。
因為時間有限,我只來得及登上烏山,細細走過。
烏塔夜景:

在山的北側吃了一點東西,開始登山。先要經過鄧拓故居:

可惜這一天閉館,只好拜一下鄧拓像,繼續上山:

山上石碑赫然標著“第一山”。不明白,為何小小烏石山被稱作“第一山”:

往山下走,經過一處慈善堂:

接著就到了石塔寺:

塔的學名叫崇妙保圣堅牢塔:

此塔的前身系唐貞元十五年(公元七九九年) 所建“凈光塔”。唐乾符六年(公元八七九年)被毀。
閩永隆三年(公元九四一年),閩王王審知第七子王延曦準備在舊址上重建九層寶塔,方到七層,王延曦被臣屬所殺,工程遂告結束。
烏石山的走勢,接近東北——西南。石塔寺在東北方向,往西南走,有一處道觀:

越過天皇嶺牌坊,進入烏石山的歷史風貌區:


山上宮、廟、祠好幾座,這是呂祖宮:

武圣廟:

朱子祠:

山上是歷史風貌區,有很多碑刻:








在嶺的西南端,有一個王有齡祠堂:

王有齡是閩縣人,1861年太平軍攻陷杭州,王有齡以浙江巡撫殉難,謚號“壯愍”:

下山道旁,有石壁觀音:

下了烏石山,又趕去于山。終究因為天色已晚,只來得及匆匆逛一圈定光寺:

后面的塔就是“兩塔”之白塔,學名是定光塔:

古剎鐘聲
西禪古寺原名長慶寺,始建于唐代,宋、元、明屢經興廢。福州舊時東西南北四郊均有禪寺,而長慶寺在西郊,故俗稱“西禪寺”。
西禪寺山門坐西向東,主中軸線由南而北,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
天王殿:


大雄寶殿:


法堂:

藏經樓:

中軸線之東西側有齋堂、念佛堂、崇德堂、禪堂、明遠閣、放生池等。
玉佛樓:

玉佛樓內有兩尊玉雕佛像,全由海外僑胞捐贈。一在樓下,坐佛,身高2.3米,為釋迎牟尼正面坐像;一在樓上臥佛,身長4米,重10噸,為釋迎牟尼臥像,居全國最大的玉佛之一。
觀音閣:

報恩塔和放生池:

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九柱,石砌佛座和部分柱礎為唐宋舊物,穿斗式減柱造木結構,重檐歇山頂。
據說寺內有唐咸通年間古井、《延圣大師塔內真身記》碑刻、慧稜法師墓塔、宋代荔枝樹(兩株)、元代抱鼓石等文物。但我除了見到兩株荔枝樹外,啥都沒見到:

另有墓塔五座,其中唐塔一座,清塔二座:

西禪寺是福州五大禪寺之一,在東南亞影響很大。新加坡雙林寺,馬來西亞檳城雙慶寺,越南南普陀寺、二府廟、觀音寺等寺院,都屬西禪寺下院,仍由西禪寺派僧常住管理,每年許多海外高僧信徒登臨參謁,成為福州與東南亞一帶文化交流的窗口。
宋代李綱《西禪寺中斗車堂》詩曰:
杰閣雄樓香需間,佳辰良夜共踦攀。
斗回高柄臨華棟,月涌清光出遠山。
急景行將悲腕晚,此身難得到寬閑。
世間百慮何時了,且對金樽一解顏。
明代黃道周《宿怡山招提》詩曰:
路折城西地已幽,寒云更繞寺門流。
深林何處堆黃葉,老被無心任白頭。
山近重陽常欲雨,人經多難易悲愁。
偶然坐覺蒲團隱,誰擬閑身幾日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