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歸源之渙卦六爻
本文主要內容來自置頂新書《人類意識研究(第一部)——易經歸源:上古文化迷思的嶄新詮釋》,即將付印,有意閱覽者可私信留言。

作者:鴻羽
==原創不易,轉載請注明出處==
閱讀本文前請思考:五爻的“九五:渙(汗其)【其汗】,大號。渙王居,無咎?!贝嬖谑裁淳窒夼c不足,六爻需要從哪里著手做出改變?
當下時空,東八時區2025年8月28日,8點00分,坐標廣東深圳,太陽運行到回歸黃處女座4°58′,按照每爻跨度0°56′15″計算,屬于處女座4°48′45″—5°45′00″區間,其意識狀態對應于《易經》渙卦六爻,其卦理為全力以赴(拯救渙散),其爻理為“坎之渙,離而豐”,其意識階段為理想主義,其原則立場為維系希望(考驗良知)。
上九:渙其血。去逖出,(無咎)。
①血:通“恤”。本義指憂慮。②去:通“驅”。本義為使馬奔馳,引申為驅逐、驅趕,又引申為狂奔、快跑、飛奔。此外還有強行、逼迫之意,如驅使、驅遣。③逖(tì):動詞,意思指使之遠離。④出:從里面到外面,往外拿,離開。⑤無咎:上博簡、帛書均無此二字。
譯文:在全力以赴與拯救渙散時,希望能夠展現出毅力,例如對其他人的憂慮加以拯救。如果能夠驅趕迷茫,使之遠離、離開,(將沒有咎責)。
先看前人的解讀:
①《象傳》(約公元前475–221年):上六處渙卦之終,象征渙散至極則反聚。爻辭“渙其血”指清除血緣或宗派羈絆,“去逖出”強調主動疏離危險(逖通“惕”,即憂患)。因遠離禍源,故“無咎”。
②《易注》虞翻(164年—233年):渙卦由否卦(?)變來,上九與六三相應??矠檠閼n(逖),上九變陰則外卦成坎,但因其與六三應合,坎象不顯,故“其血去逖出”。爻變后憂患消散,終得無咎。
③《周易注》王弼(226年—249年):上九與九五逆比相敵,若執著高位必招害;轉而應六三(下卦坎體),以柔順化解沖突?!皽o其血”即消散血光之災,“去逖出”謂遠避禍患,終因靈活應變而無咎。
④《周易正義》孔穎達(574–648年):上九居渙極之位,下坎為血卦,象征殘留危機。唯有主動脫離當前局面(如辭官遠行),與六三相應,方可避免傷害。
⑤《伊川易傳》程頤(1033年-1107年):上九需打破血緣或小群體束縛(如分封諸侯),以“去逖出”的宏觀視野推動大聚合。此舉契合渙卦“散小聚大”主旨,故無咎。
⑥《周易集注》朱熹(1130年-1200年):“渙其血”如洪水沖走淤血(象征積弊),“去逖出”指水流歸海、災害遠離。喻示社會渙散后需徹底滌除舊疾,方能重建秩序,此乃“無咎”之理。
⑦《易經集注》來知德(1525–1604年):上九居巽極(風散),下應六三坎體(血憂);巽為進退,故需“去逖出”以避害。爻變后外卦成坎,但互離(九三至六四)為明,象征憂散明生,終得無咎。
⑧《周易尚氏學》尚秉和(1870–1950年):坎為血為憂,上九處渙卦終極,物極必反,由散轉聚則坎象自然瓦解。爻辭揭示“渙散”的盡頭是新生,無須干預亦無咎。
客觀來講,前人在爻辭解讀上屬于集體性失敗,因為沒有搞清楚爻辭撰寫的內在邏輯,多從剛柔、居正、得位等解讀,并沒有抓住關鍵要害,導致千年謬誤一脈相承、綿延不絕,戕害了無數讀書人?!兑捉洝返拿烤湄侈o都是對于爻理的舉證,而爻理則表達了四個重卦按照內在邏輯共同運作的意識過程,解讀這句爻辭的關鍵是六爻的變卦“坎”,其含義為克服難關,以及其錯卦“離”,其含義為拯救迷茫,同時六爻能夠看清五爻的局限,所以轉變其原則立場,即從理想主義的角度去應對。
解讀:首先,六爻為了拯救渙散,其動機為“坎”,說明當前存在坎坷與艱難,六爻面臨堅持還是放棄的兩難選擇。如果往前追溯其原因,則是因為五爻為大家樹立了原則,但是拯救“大王”的居所存在困難,大家可能因為決心不足而引起渙散;六爻如果能夠以良知為根本,激起大家的毅力與決心,更有利于實現拯救渙散的目標。爻辭“渙其血”說明大家心里存在憂慮,而六爻需要為大家驅除憂慮、堅定決心。
其次,從理想主義的角度,為了能夠弘揚精神(喚醒良知),六爻的手段為“離”,即需要在迷茫中找到希望。根據希望大小做選擇,有可能留下來,也有可能離開,這句爻辭容易被錯解,原因之一是“去”的含義不清,按照通假為“驅”更符合義理。原因之二是“逖”長期被認為通“惕”,實際其本身就有使之遠離的含義。這三個字都跟“離”有關,“去”是驅趕,“逖”是使之遠離,“出”是離開里面到外面,之所以會用意義接近的三個字,是因為拯救迷茫非常不易,所以六爻一而再、再而三,苦口婆心。上博簡、帛書均無“無咎”二字,如果六爻能夠驅散其他人的憂慮,其咎責是可以減輕或者消失的,估計這兩個字應該是在傳抄過程中丟失了。與此同時,六爻因為坎坷而陷入渙散,同時因為存在迷茫,有可能試圖離開,這樣容易帶來誠信問題,這時候就需要初爻出面維護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