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債主將欠債人的對聯揭掉、涂白,寫“死”字侮辱欠債人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

世上的人,沒誰能完全不跟錢打交道。手頭緊了,就得伸手去借,無論是哪朝哪代,這都是赤裸裸的生活常態。你說朋友之間、鄰里之間,誰沒碰上過臨時缺錢盤算“借一把”,可那筆帳要是真沒還,麻煩立刻就來了。錢和感情夾雜在一起,最能考驗人。
咱們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其實古人也明白,錢得有來有往,文書還得兩家各自拿一份才安心。周朝的老禮數說得清清楚楚,借錢這事,一紙文契就分左右,仿佛認準了“人嘴不可靠,紙上見真章”。只要有買賣有算計,這借貸關系就繞不開。

說到唐代,挖開敦煌那堆老卷子,一條條賬單和利息算得細致,試問誰沒在月末房東拍門時算過一遍自己的小錢袋?古人講究利息,二十文借出去,月利兩文,年頭一轉,“一百二”就擺在賬本醒目處。唐朝的長安西市那會兒,金融成了新潮,市口熱鬧,生意人和小老百姓都在琢磨借錢、還錢這點道道。
但你真以為只有一層紙那么簡單?別逗了。天底下的買賣,哪有光靠信口開河的?當時借貸分兩種,一種叫“信心牌”,另一種就得綁點“家底作保證”,誰說古人守約?那也是用生活換來的教訓。信用借貸,說白了就是撈個利息;抵押?遠比單憑一張臉來得踏實點。古老契約里那句:“到月滿張即須送利”,意思再直白不過,別拖拉,利息趕緊掏。

偶爾也能看到些奇葩補條,比如除了利息還得天天在五尺園子里種的菜“交公”,說白了就是把借債變成了多收一茬兒黃瓜。生活的刀口,結結實實切在你每一天。這些自家種菜、還債交公的規矩,細細算起來,利息高得讓人背上沉甸甸的包袱。
讀到這些故事,我總不免想起咱們現在銀行那些“姥姥不親舅舅不愛”的還貸規則——其實早在幾千年前,咱祖宗就會玩了:從漢景帝規定民間利率上限,到唐朝規定“欠債不還”不僅挨板子,還得白白干活去頂賬,甚至那“保人”制度,誰敢替人作保,隨時得往里填坑。古人玩起法子來,一點不含糊。
可這世界,總是矛盾交織。欠債還錢,說起來理直氣壯,可真落到“還不起”的人頭上,事情又復雜了。誰沒見過那種滿城市追債、電話打爆的景象?有些人誠心實意“暫時沒錢”,有些卻專門鉆空子。歷史一道下來,這坎總在。
但換個視角,咱們也得問一句:討債,也是門學問。誰都有難處,可憐之人,又未必沒有可恨處。出借人被拖到火氣竄天,能不能守住底線?這些事,古今常談,沒個現成答案。
時間回到不算久前,2023年大年初一。河南某村,天還沒亮,空氣里全是過年家的味道,有人貼了新對聯,喜氣洋洋??善@份喜氣沒留幾小時——大門上的喜字剛落,就被誰揭了個精光。門樓柱子和墻被人刷得溜白,黑色“死”字刺眼醒目,像是要把這家人一年運氣堵死。
這事咋端,聽說過的人都忍不住嘆一口氣。說到底,是多年舊賬。戶主張某七年前曾向鄰家李某借了10萬,說是做生意,可惜命不濟,錢沒撈著,連本都打了水漂。能想象這家人的心情,最初臉皮薄還不好意思,后來日子越來越難,干脆外邊一藏就是兩年,連討債電話都拉黑不接了。李某年年跑前跑后,追債追成了習慣,但愈是賠笑臉,心里愈是憋氣。
李某憤得沒法,就做了點出格的——擺花圈堵門,想讓張某“羞愧還錢”。這法子太狠,放到老鄰里都得嘬牙花子:哪有這號侮辱人的?事雖沒解決,仇卻結得更深。
過年這天,李某徹夜守著張某家門口,凍得直哆嗦,心里頭一遍遍算:“今年他總不敢不回家了吧?”偏生張某小心翼翼,硬是趕在深夜、李某剛撤的時候,偷偷溜回來貼了對聯,轉身又消失不見。第二天一早,李某再來,發現門口已恢復了“人情味”,舊仇新怨一齊上涌。拿了油漆,一通亂刮狠噴,把人家的過年全攪和了。
這場曠日持久的債務糾紛,到了春節這個節點,徹底演變成了人情對立:要債的氣急敗壞,被債的心底發怵。網上一群人看熱鬧,有的暗自同情“沒還錢也用不著這樣侮辱人”,有的則覺得“你要是張某,早告他個狗血淋頭”。吵來吵去,最后各說各的,終究辯不出個是非曲直。
我琢磨這事,心里也犯嘀咕。過年貼對聯,本是圖吉利,那張被撕掉的紅紙,撕的不只是一戶人家的臉面,更像把這個舊帳剝到骨頭里。每家每戶都盼著門前熱鬧,誰愿意讓債主堵門揮漆噴字,自家娃還指望這年能有點奔頭。
咱們老胡素來說話不繞彎子。債還是得還,但欠債人的難處不能一概而論,討債的方式也有個分寸——尤其逢年過節,講道理不該再做晦氣的事。老一輩講“晦氣撲門”傷和氣,這份老理擱現在,照樣頂用。李某撒潑用“死”字泄憤,雖說怨氣有由頭,可人情世故,法律規矩不能沒了底線。到頭來,誰也沒贏。
欠債問題,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它攪動的不光是錢,還攪動人心。有的人實在是被逼無奈,有的則是“老賴骨頭”軟硬不吃。欠債不是一紙契約那么簡單,是幾代人家的心結。你講起古代討債難如登天,翻到現代“欠債的大爺,要債的孫子”,總有幾分諷刺。究竟公平怎么維持?道理誰都懂,可一扯到自己,就不那么容易了。
說到底,每個人不過想過個平安年頭。舊賬多,心結重,年年歲歲都挺難。但愿再有一家門前貼對聯時,別再涂上大白字,別讓錢把親情、年味都耗沒了。這個問題,也許一時說不清,但回頭細想,每個人的選擇,終究是自己的風水輪流轉。
你說,欠債該不該還,討債該不該講人道?——這事,誰都說得頭頭是道,真落到自己身上,卻是難過年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