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老來伴,誰先走,生活中已有定數6
兩性關系:夫妻誰會先走”?其實早有暗示:這4種人容易先掉隊。

真到了那一天,先閉上眼的,往往不是那個病懨懨的,反而是那個你以為最離不開他(她)的人。
這話聽著刺耳,甚至有點不吉利,可你泡上一壺茶,靜下心來,細細品一品身邊那些老夫老妻的故事,就會發現,這苦澀的茶湯里,泡著的往往是真相。
少年夫妻老來伴,誰都盼著能牽著對方的手,從青絲走到白發,多看幾輪夕陽,多走幾里山路。
可人生這條路,就像一趟單程列車,總有人要先到站。
老話說“生死有命”,可我活了大半輩子,更信一句話:命,是你自己活出來的。
很多結局,早在你幾十年如一日的活法里,就埋下了伏筆。

一、心里那桿秤,總是不平的人
你想想,你家是不是就有這么一位?
他(她)就像個行走的“情緒晴雨表”,但永遠是陰天。
嘴上說著“沒事,沒事”,可眉心那個疙瘩,能夾死蚊子。
晚飯時,孩子隨口一句“今天菜有點咸”,他能琢磨一宿,覺得是孩子嫌棄自己了;
老伴出門忘了說“再見”,他能心里嘀咕半天,是不是感情淡了。
這種人,心里頭住著一個“法官”,24小時不間斷地給生活“斷案”。
今天誰對誰錯,誰付出多誰回報少,這桿秤在胸膛里晃得叮當響,秤砣沉甸甸地壓在心上。
日子是過出來的,不是算出來的。你天天這么斤斤計較,心能不累嗎?
心累了,氣血就淤了,身體這臺機器,能不提前報廢嗎?
說到底,不是命不好,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硬生生把那點精氣神給耗沒了。

二、把家當成天,把自己忘了的人
家里總有那么一位“老黃?!保褚桓鶅深^燒的蠟燭。
飯桌上,有好菜,他(她)永遠是那句“你們吃,我減肥”;
商場里,看見新衣服,他(她)永遠是那句“我還有,別浪費錢”。
從雞叫忙到鬼叫,像個上了發條的陀螺,一輩子圍著鍋臺、孩子、老伴轉,就是沒圍著自己轉過。
他們覺得,這就是愛,這就是奉獻??伤麄兺?,蠟燭再亮,也有燒干的那一刻;
陀螺再快,也有停下來的時候。你把所有的光和熱都給了家,把自己掏空了,誰來替你走完剩下的路?
等你累倒了,躺在病床上,看著老伴為你忙前忙后,滿臉愁容,你心里就真的踏實嗎?
真正的愛,不是燃燒自己,而是讓自己這棵樹根深葉茂,才能為家人撐起一片更長久、更安穩的綠蔭。

三、脾氣一點就著,把家當“戰場”的人
這種人,就像個行走的“火藥桶”,一點就著。
芝麻大點的事,能吵得天翻地覆。孩子成績退步了,他不是先想辦法,而是先開罵,把家里搞得烏煙瘴氣;
老伴忘交水電費了,他能翻出十年前的舊賬,把對方說得一文不值。他總覺得,嗓門大就有理,脾氣硬就占上風。
殊不知,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法庭。
你每一次發火,就像往平靜的湖面扔一塊石頭,激起的漣漪,傷的是全家人的心,更是你自己的身體。
中醫講“怒傷肝”,西醫說“生氣時身體會分泌毒素”,你天天跟個“噴火龍”似的,是在用自己的壽命,去換那點可憐的“勝利感”。
等有一天,這把火把自己的元氣燒光了,身體垮了,你才發現,那些爭吵輸贏,在健康面前,一文不值。

四、把“糊涂”當“福氣”的人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這話成了不少人的口頭禪和“免死金牌”。
端起酒杯,就忘了醫生“三高”的囑咐;
點上香煙,就把那陣撕心裂肺的咳嗽拋到腦后。
你勸他注意身體,他大手一揮,滿不在乎地說:“嗨,人生難得糊涂!今朝有酒今朝醉!”
這哪是“糊涂”,這分明是“裝傻”,是拿自己的命在跟閻王爺玩“俄羅斯方塊”,總覺得還能消掉下一行。
可身體這東西,最是誠實。你年輕時怎么糟蹋它,它老了就怎么加倍報復你。
那些煙酒、油膩、熬夜,都是你欠下的“健康債”,遲早要連本帶利地還。
等到躺在病床上,渾身插滿管子,再后悔“當初要是聽勸就好了”,可這世上,哪有后悔藥可吃?

說到底,夫妻一場,是幾輩子修來的緣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你以為你照顧的只是自己一個人嗎?不,你身上還扛著老伴后半生的依靠和幸福。
別再等了,多看看身邊那個陪你風風雨雨走了半輩子的人吧。
趁還來得及,好好疼愛他(她),也好好疼愛那個為家操勞了一輩子、常常被忽略的自己。
把日子過順了,把身子骨養硬朗了,比什么都強。這,才是給彼此最好的承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