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說:“墓碑三不立,立后失福氣”,哪三不立,立碑有啥講究?
墓碑三不立,立后失福氣——這個說法,聽著像老一輩人絮絮叨叨,嘴里總掛著的那句“講究”。你以為誰家老人走了,立個碑子還得掂量半天?是啊,說白了,一塊墓碑,講的是孝心,也繞不開規矩。每年清明一到,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干再大的事兒,回村祭祖這一步,總是要走的——這既是孝道,也是人心里那一份歸屬。

我們這里的清明,老少都忙活。天還沒亮,家家戶戶就有人背著點心、紙錢往祖墳跑。只有那時候,平日里張揚的人都變得安靜,懵懂的孩子也跟著大人學規矩,誰不想給先祖面子?擺供、燒香、磕頭——這些不奇怪,可要真說到墓碑,倒是有些門道。碑怎么立,啥時候立,都是有說法的。村里老人總是說,這可不是隨便一塊石頭往上面一扔。
我小時候,跟著爺爺去墳地,看他清理墓碑,兩根手指輕點碑身上的字。爺爺總說:你瞧,這碑可不是光給死人看的,子孫后代也得長長記性??杀娌皇钦l都能立的,有三樁事,老話兒講得很硬:“三不立,立了要倒霉?!庇袝r候我覺得,這到底是規矩還是怕什么?

先不說那些古書里的話,我們平頭老百姓家,立碑總有個講究。講究的人多,閑話也多。你看國外的墓碑,隨隨便便地立個十字架,干凈利落,沒那么多繞彎的想法。咱們這邊嘛,祖祖輩輩把墓碑琢磨成一門學問。碑材、形狀、尺寸——魯班尺量得明明白白,說是要“順科、進寶”,圖個好彩頭,誰家都不敢馬虎。
有次村里張叔公出殯,家里又窮又忙,大家合計著只立了塊巴掌大的青石板。外人也許覺得寒酸,可那一刻,哀樂響起,大伙兒圍在一起念碑文,誰還在意石頭的貴賤?其實碑面上的兩個字,更像是給后來人看的。你是張家人,你就有地方能跪下,喊一聲“祖爺爺”。

說到“墓碑三不立”——這里頭的門檻可不少。頭一個,后繼無人的不立。你想啊,一個人在世時沒兒女,死后沒后人,上墳都尋不著人,再漂亮的碑也空著。村里人說得狠:沒根沒葉,碑也立不住。小孩子聽了覺得凄涼,可大人們都知道,碑是為活人和活人的牽掛準備的,沒人掛念的,碑只是石頭。
再一個,是非正常去世的不能立。說起來有點避諱,那些上吊、喝藥、意外死的人,村里埋得也低調。其實不是不給他們安身,只是覺得這碑不能明面上立著。老一輩嘴上不說,心里都明白,人生大病而亡算“喜喪”,意外去世總歸心里不安,立了碑像是把不吉利留下來,怕后人背晦氣。

最后這一道,也最讓人糾結:老人去世沒滿三年,碑不能立。村頭經常有人問,三年又不是法律,憑啥?其實聽老人閑聊,三年新墳,意思是逝者跟陽世還有牽連,碑立早了,好像把人一腳踢開;過了三年,才算塵歸塵土歸土,碑子能穩穩地站住。你說這是迷信,也的確有點——我娘還念叨,說三年是看風水轉運,要是陰陽不調,干脆再等一等,也沒啥壞。
聊到這兒,也不禁納悶,到底是誰在乎這些規矩?年輕人嫌麻煩,老人才放不下。你說現在都講究“科學”,誰還信這些?但每到清明,總有那么多人回村,不管離家多遠,跑回去燒紙鞠躬。碑該不該立,不是問“科學”,是看親情到底有多深。逝者已矣,后人難免心疼,只盼自己別給祖宗丟了面子,別讓別人說一句“不孝有三”。

我有位堂哥,年輕時在外面混得風生水起,后來他爹走了,按規矩三年沒立碑。他嘴上不信迷信,可每到清明,他還是繞著那新墳走三圈,說是“醒醒來看看”。去年終于立了碑,嘴上沒說啥,臉上卻輕松了不少。村里老人笑他,“合了,心里踏實了吧?”他自顧自點頭。
到底是傳統管著人,還是人放不下自己的鄉愁?有時候規矩也是人情。哪怕科學無法解釋,也沒人真敢打破。祭祖、立碑、燒紙錢,講的都是念想。碑雖是石頭,可也埋著故事,埋著牽掛,埋著說不出口的后悔和希望。

所以啊,在清明這天,你望著墳地上那一塊塊碑,有大的有小的,有舊有新。一時間,仿佛人和先祖的距離,隔著這塊石頭,就近了些,又遠了些。誰都希望能立塊碑,供后人時刻記得——但如果沒有人記得,又何苦非要有這塊碑?這“三不立”的講究,是怕后人丟了情分罷了。
碑立與不立,規矩也許古舊,可人在其中流轉、最軟的地方還是真的?!靶⒌馈笔钦f給后人聽的,“思念”卻是夜里自己才明白的事。每年清明,碑站在那里,風一吹,也只是石頭??扇嗽诒暗皖^那一刻,或許,是人和人的故事,才真正被記住了。
至于“福氣”這說法——你信不信,看你那天在香火里想的到底是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