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墓碑三不立,立后家人棄”,啥意思,立碑有啥講究?
墓碑三不立:鄉村土規背后的生死哲學

人生啊,誰也逃不掉得面對那一天。你看,鄰居家張大爺前幾天走了,家里人忙前忙后張羅著后事??纱謇锢咸÷曕止荆核疫@樣立碑,“以后孩子不管他了”。這話咋聽著怪滲人?其實,農村的喪葬習慣里,不是說想立碑就立,那可是有門道、有忌諱的。咱們說說,“墓碑三不立”,到底是咋回事,鄉里這些講究,又藏了什么人情冷暖?
先從頭說。中國人哪,都講究“事死如事生”,畢竟人離開了,家里還是要給個能掛念的地方。說白了,誰不希望自己身后留個位置,被后代常去看看,掃掃墓,留個念想?所以,對墓碑這事,大家都挺上心。你要說錢緊,勉強個小石碑也得立上。但風水好、刻字體面些——有條件的就追求個大氣。其實,這點跟城里也沒啥不一樣,只不過農村更講究那些老規矩,多半都是從祖上傳下來的,“不能犯”。但規矩里有時候又多了許多人情世故,真要刨起來,有的不僅是禮節,還有心酸。

小時候我聽我爺爺說,村里誰家孩子病死了,都不張揚——更別提樹碑。那會兒我不懂,后來才明白,這就是第一種所謂“不宜立碑”:年紀輕輕就離開的,咱們叫“夭折”。老話說,“白發人送黑發人”,是天大的不幸。家里人痛得骨頭都酥了,可辦喪事時反倒沒那種隆重。隔壁王嬸丟了小孫子,連土葬都做得很安靜,碑更不立。是怕啥呢?怕傷風化?其實更是怕家族“氣運”受沖。老人說,年輕人沒盡孝,也沒子女,碑立下去,反倒招晦氣。聽著迷信,其實還真有點心理防線在那,畢竟誰希望自家墓場留下一道難過的傷疤?
再說第二樁。有人一生糊涂——好吃懶做、沾染上壞毛病,最后因丟人事走的。如果是吸毒,賭錢,甚至牢里贖罪死的,家里人多半羞于立碑。表面上,是怕別人恥笑,暗里其實是種“斷絕”:不愿讓家族世代背上一個抬不起頭的“根”。咱家鄉常說,死不好,不入祖墳墻。有時甚至怕連墳地都給剁了,說白了,就是怕家門都被“壞了名聲”。老百姓講“留點好話供后人”,身前做了孽,身后該留戒。其實,這不光是傳統,更是村子里那點講究面子的自覺。家家戶戶傳的規矩,說不上是對是錯,有時候就像是讓活人好過些罷了。

再有就是“絕后者”。這第三不立碑,正好踩在老話“無后為大”的痛處。沒有兒女,老人終老,有的地方根本不立碑。說起來有點殘忍,我隔壁那位老程頭,人生清苦,只有一個女兒。等老人走了,女兒執意想立碑,村里老人卻不贊成:“沒兒子,就不算有后人,碑嘛…省了吧?!庇械乃闶恰白孀诓徽J”。當然,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鬧明白了——女兒也傳后。年輕人還真不吃那一套,覺得太偏了??衫吓傻娜丝傆X得:“沒有兒子,就斷了香火。”碑這事,真有種讓人又疼又無奈的味道。其實,哪有那么多鐵規矩?咱們誰不是活在人情里?
說到這,你會發現,其實“墓碑三不立”,不是說非要用哪本書規矩下來,而是家家戶戶的生活瑣事里,攢出來的。起先是規避某些不吉利——怕惹哀傷、傳壞名、留零丁。可那習慣轉著轉著,就成了“制度”,誰家要是犯了,多半是要被閑話好幾年。其實,換個角度看,這些忌諱有時是自保,有時是無奈妥協。農村人窮慣了,活著講究攢錢,死了也要體面。就像我家奶奶,攢下的棺材板花了半輩子,從不讓兒女動,直說“這是我自己的面子”。別人怎么勸都沒用。

再插一句閑話,有時候所謂風水講究,把墓園位置挑到山頭朝陽,或村后靠水。其實咱們也未必有那么多地講科學,那點“風水”,更多還是老人們想安心,活著時給后人留點心安。至于碑上的規格,有名有姓,能刻點功績的都算榮耀。村里有個許大爺,一輩子為村里修路,孩子專門為他把事跡刻碑,一到清明,沒少人夸這家“有福氣”。碑不只是石頭,多少也是后代的念想和寄托,立不立,背后總有點道道。
當然,村里的這些老規矩,爭議也不是沒的。現在姑娘們都上學頂事,城里老太太早不信“無兒無后”。網上可有不少帖子說,這重男輕女思想,該好好敲打了??赡阕尨謇锢先藥啄昃妥冇^念,哪那么容易。畢竟,許多規矩混著親情、面子、家族榮譽,都紛繁復雜,不是一紙新規就能改完的。

其實,歸根到底,咱們這些鄉土習慣,既有點土氣,也有點溫情。有人說這是“封建糟粕”,該全盤清除??赡阏鏀傞_了看,就會發現老百姓不是那么簡單。喜歡家里有個碑,是怕自己老了沒人惦念;怕立碑遭閑話,是怕家族蒙羞。哪樣不都是為了活著的人好過點?
最后再說一句,立碑也好,不立也罷,咱們看中的不就是一份留念、一份掛念?如果老規矩已經和現實生活沖突,咱們慢慢就該改一改。碑上的名字終究也要活在后人的心里。你說,墓碑上到底該刻些什么?該不該摒棄哪些老講究?村頭的規矩,慢慢在變,可那點人情溫度,誰也不舍得扔。

活著的我們,或許都在想,有一天自己走了,會被銘記嗎?碑立在那里,是孤獨還是溫暖?哪有定數呢。世事無常,但你愿意怎么被記住,或許比“能不能立碑”來得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