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口三不沖,家里人興旺”,不是唬人,都是過來人的經驗總結
61 2025-09-15
編者按:
上一期“京華物語”欄目,我們推薦了瑞典著名漢學家喜龍仁關于北京城墻的攝影作品和文字考據,受到不少讀者的青睞。實際上,喜龍仁當年的著作以“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
(《北京的城墻與城門》)
為題,城墻只占了書中的一小部分,他把更多的篇幅留給了建造材料、工藝更為繁復的城門樓。
他對北京的城門樓做了拍攝與測量,并繪制了詳細的正面、側面、平面圖,對城門的建造、修葺歷史也做了細致考察。同樣,大部分城門樓都在后來的城市發展過程中被拆除,如今僅留下前門、德勝門等少數幾座城門樓、箭樓和角樓,但當年氣勢恢宏的甕城已經不再了。第七期“京華物語”欄目,我們從喜龍仁的《老北京皇城寫真全圖》摘取了關于城門的部分內容,他用頗富文采的筆觸和黑白鏡頭,為我們留下了那些屹立了數百年的城門。文章經出版方授權刊發。
《老北京皇城寫真全圖》(瑞典)喜龍仁著,沈弘、聶書江譯,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7年1月
撰文|喜龍仁
摘編?徐學勤
從一定意義上說,北京是用圍墻將整座城市大約 50 多萬人圈起來。如果把它比作一個巨人,城門就好像巨人的嘴,其呼吸和說話皆經由城門這張嘴。凡出入于城的萬事萬物,都必須經過這些狹窄通道,因此全城的生活脈搏都在城門處集中,通過這個通道的,不僅僅有眾多的車輛、牲畜和行人,還有人們的思想和欲望、希望和失望,同時還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生老病死。通過城門,人們不但能夠感受到生活的脈搏,還能夠看到城市生命和意志的流動。這種流動,給予這座城市極其復雜的生命和節奏。
當夜幕降臨時,一般在夜晚關閉的城門就變得模糊不清。天一亮,當第一位趕著大車或小騾車的行路人趕到時,古老厚重的城門就像被喚醒的巨人一樣緩緩蘇醒。隨后,進城的人越來越多,有的顫悠悠地挑著裝滿農產品的扁擔,有的推著小貨車,各不相同。到了晌午,城門處的活動不但多,而且雜亂、繁忙。人力車和汽車混雜在絡繹不絕的挑夫、手推車和各種驢車之中,這種穿行于狹道的通行節奏,是不會受任何威脅聲音的侵擾的。這種節奏會隨著推車、馬車和人力車的繁忙程度而越來越密,但川流速度不會更快,尤其是當有相反方向的車、人同時穿過城門時,這種流動就會停止一段時間。到了午飯的時候,城門的流量達到最高峰;到了傍晚,流動開始放緩,隨著暮色四合,人、車逐漸稀少。對于城門的關閉管理,如今的管理并不如過去那樣嚴格。
城門處的生活場面,不僅會隨著城區和郊區的分布特點而異,而且也會隨著一天中時辰的變化而變化。南面擁有最大的交通中心和商業中心,是北京城的門戶地帶,聳立著三座壯闊的城門。其中正門為正陽門,也被稱為“國門”,規格上比其他兩個門都要高大,古代僅供皇帝出入。盡管由于歲月的侵蝕,它已經失去了過去的富麗堂皇和古樸典雅,但它是北京城生活中心的所在地。在與正陽門相距不遠的東面和西面,分別佇立著哈達門和順治門——這并非是官方名稱。此二門為南北通衢的入口。過去順治門被認為是不幸的象征,因為送喪行列常常經過此門,故也稱為“死門”。而哈達門相反,不但皇帝經過此門,而且普通老百姓也常常從此門通過,故而該門也被稱為“景門”,寓意光明、昌盛。南三門為管理內外城的閘門,屬于二者的城門,故而不是人們進城的入口。兩門的箭樓已經拆毀,一條鐵路貫穿在哈達門甕城和順治門甕城,二門現在的風格和外貌早不如過去。
甕城內看永定門箭樓
北城墻僅有兩座旁門,而沒有中門,二門的位置距離中軸線較近,它們與南墻二門的位置并不對應。過去屬于元大都一部分的城外郊區,現在還是鄉村模樣。由于北方一直是受到攻擊最多的地方,因此,北門歷來被視為北京最重要的防御城門。時至今日,最大的營地也依然設在城市以北,北門依然是重要的軍事交通要地。德勝門,顧名思義指道德美,也稱“修門”
(“裝飾”之門)
。安定門,又稱“生門”
(豐裕之門)
,皇帝每年要經過此門赴地壇祈禱來年豐收。這些城門外觀氣勢雄偉,甕城
(部分因修鐵路遭毀)
和城樓因為沒有屋舍、樹木的遮掩而顯得兀然高聳。
東墻二門在修鐵路的時候,甕城部分被廢棄,城門被改建。但是,遠觀風景,城外依然有楊柳依依的護城河,景色十分迷人。這條大運河主要功能是運輸北京市民賴以為食的大米,運到后儲藏在東墻下修建的倉庫里。東直門也被稱為“商門”,皇帝從來不到此門,而普通老百姓卻在此從事日常生活用品的買賣活動。齊化門,常稱為“杜門”,休憩之意,顧名思義,有仿照東直門取名字之意。
值得慶祝的是,西直門和平則門并未受到修筑鐵路的毀害,因此,這兩個城門就為后來者提供了北京城門的本來面貌,這兩個城門不僅僅保留有用于監視和防御的雙層城樓,而且還保存著城墻圍起來的可容納小廟和小攤位的空地。在甕城的外圍,有一條通過甕門的小路,雜糧店和餐館依路而建。這里,城門就成為聯系城市與郊區的合適紐帶。城門處活躍的場景,既是人們了解中國北方鄉鎮快樂生活的地方,也是知曉現代文明隨著汽車慢慢進入中國的平臺,在悠閑自得的鄉村生活中,現代生活顯得極為不自信。平則門,意為安寧和公正之門。由于附近居民經常被皇帝的令書驚擾,故而也被老百姓稱為“驚門”。而西直門,意為開門,即曉喻之門,表達參悟皇帝令書的英明。
由此我們發現,各個城門的別稱都具有某種含義和象征,盡管別稱的來源可能不可考了,但是這些別稱卻值得記錄,因為它們是用來表明城門的作用和特色。對于老北京人,他們還時常用這些名字,這些名字還存留在他們的記憶里。內城各門的建筑風格是一樣的,只是在大小和細微之處略有不同。最突出的特點是雙重城樓。建于城臺之上的門樓是一個巨大樓閣或壯麗殿堂,三檐雙層,每層環有圍廊,城臺上還筑有可供登上城臺的馬道。箭樓城壁傾斜,為兩層屋檐和四層箭窗組成,是非常樸素的磚砌建筑。外樓下部是凸出于甕城弧形墻體外的壯闊的城臺。
城門的整個建筑風格完全是中世紀式,與熱兵器時代的建筑要求不符合。城門雖然有改進,但是形式大體仍保留元代面貌,抵御槍炮的能力一如既往。眾所周知,用薄磚建筑的城墻,木質結構的城樓,不但不能夠提供防御功能,還容易招致現代武器的攻擊。值得慶幸的是,除德勝門外的其他城門的門樓,都保存下來了。如果這些門樓被毀壞的話,整個北京的建筑群體就會失去最有特色、最迷人的特點。從軍事角度看,這些城門在現代武器面前,已經失去了防御的功能,但作為征稅的關口,卻依然有價值。各城門的入市征收所,依然是北京政府最可靠的稅收來源,但是城門和城墻的防御功能卻不復存在了。
甕城內看永定門城樓
西垣城門
平則門,官方名稱為阜成門,是西垣南門,甕城垣重修于乾隆五十二年
(1787 年)
,城 臺年代較早,可能為明代建筑,均用薄磚精心砌成。城門木柱用鐵絲加固,門樓第二層欄桿不可再見,下面的雕刻欄板殘破而露出大洞。其下檐殘缺不全,西北角完全缺失塌落。其梁上的彩畫灰塵蒙蔽、剝落不堪。從趨勢上可以看到,如果那些年久的木質構件不及時予以更換,整個建筑就有可能完全坍塌。從建筑上可知,城樓可能建于明代,雖在后來有所修繕,但是間隔時間總有三五十年以上。整體而言,該門樓給人以破敗殘缺、年歲過久的印象。
城樓坐落在石制臺基之上,臺基比城身略高一點,長為 33 米,寬 18.8 米,而樓身寬 27 米, 深 13 米,闊七間,進深三間。每面中間兩根柱子的跨度較大,如此應對城樓四周的門。在城樓下面有立于方形石柱礎之上的木柱,這些柱子直徑大約半米。木柱的兩側由輔助的抱柱支頂上邊的大柁。
城墻的框架也是木柱組成的,木柱分內外兩排,木柱的四分之三被砌在墻內,中間以磚填砌。城樓的每面都有布列形式完全一致的三排柱,只有四角柱子是沿對角線排列。比較而言,這種把兩排柱子部分埋于磚墻中的結構,并不是常見形式,其他城門都是內排柱獨立于樓閣中的模式,這說明平則門是較早期的建筑。
金柱高約 9 米,支撐著第二層樓板梁。檐柱高 5 米,由嵌在其頂部的額枋連接。額枋止挑出三鋪斗拱,支托著兩根桁
(直徑約 30 厘米)
,桁則承托著屋檐的兩層微微翹曲的椽飛。梁的端部暴露在外,上面雕有花卉圖案并施有彩繪。
第二層上的回廊與第一層上的形制相同,上面是屋頂,廊內沒有容納柱的空間,僅有嵌在磚墻內承托著斗拱的梁枋。第二層內部的長和寬均與一層相同,但墻厚僅及一層的一半,所以有余地環建回廊。廊上加筑平坐,斗拱再支托平坐,從下層檐上的梁枋挑出。第二層上的柱高約 7.2 米,由上下三層粗重的梁枋縱橫連接。第三層梁與屋檐齊平,未裝有天花板。
從屋頂結構可知,該門樓是由二層以上的梁枋構成。房梁是一種可獲取的建筑模式,
左安門箭樓側景
阜成門門樓剖面
主要作用就是構成屋檐上部的兩頂端三角山墻。這種建筑風格,也被稱為歇山式頂,即指帶有向下延伸至屋檐一半處的山墻的有斜脊的屋頂。架在厚重額枋上面的三根承椽枋支撐著椽,脊檁則由緊貼屋脊的最上部梁上的瓜柱支撐。從結構圖可知,房梁的數量繁多,后來重建的城門樓,雖然有些不同,但是一些基本的結構卻變化不大。城樓高
(包括屋脊)
21.2 米,最寬處為 31.2 米。
其彩色主要為朱紅色,但年代久遠,又加上風吹日曬,色彩幾乎脫落無遺。但不管如何,所有磚構部分,都涂以朱紅色灰泥,門和柱皆用紅色,外面的梁枋和斗柱則是綠色和藍色,平坐滴珠板有時用金色。凸凹相間的屋瓦,僅主干屋檐部分使用綠色琉璃瓦,其余則都是灰瓦。正脊和垂脊很高,皆采用蓋脊瓦和琉璃脊筒;屋頂端部列有望獸,脊上安設著一排脊獸,喻意逢兇化吉。箭樓建筑風格簡潔古樸,形似城堡,其墻壁用厚磚砌成,但它的結構作用不大,僅僅是為了增加屋架的厚度。實際上,無論外表如何,箭樓的內部結構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外面都會有曲線玲瓏的、挑出老遠的飛檐。根據碑記,厚磚墻段的年代并不比乾隆五十二年
(1787 年)
重修的甕城早。
結構上,箭樓有兩部分,主體正對著城門橋,建在凸向前的城臺上。主體后面是規模稍小的抱廈,在甕城墻壁之上。主體正面臺基寬 40 米,樓上寬 35 米,頂部不足 32 米,正面高 30 米,而城臺高 13 米,樓高 17 米。主體的深度為 21 米,抱廈的深度為 6.8 米,二者的側壁相連,每一側都會有一個寬約 3.5 米的拐角。由此可知,抱廈的總寬為 25 米,高為 12 米,形成一種主屋的前廳模式。抱廈與主體墻體相連,但屋頂各異。
阜成門門樓正面
在構造結構上,箭樓屋架與門樓相同,都是梁枋連接的立柱,其中 6 根直徑為 80 厘米的木柱列為一排,從樓閣中部延伸至 12 米高的屋頂,柱間相距 3.8 米。與大柱相對應的是那些較小的柱子,被埋砌在四面的磚墻中。這些獨立的柱子和壁柱,都是以梁枋縱橫連接,以撐持現已毀壞的城樓的主樓板。
翹曲屋頂一般都出檐深遠,也是由依托在三鋪斗拱上的桁木撐持的,斗拱則是從部分埋砌在磚墻內的坐斗枋上挑出的。墻壁很厚,基部不少于 2.5 米,而上半部分則由于外表面的收分而逐漸變薄,直至縮為 1.2 米厚。下屋檐與第三層樓板處于同一水平高度,環繞著包括抱廈的整個樓體,這個抱廈僅有一個三面暴露的歇山式屋頂,第四面則與主體相連。
箭樓屋檐的頂部無論在結構和裝飾上都與城樓上層檐完全一致。同一般情形一樣,上層檐之椽飛也比下層檐之椽飛略短。
箭樓正面和側面的箭窗與大殿內部的間隔一致,即,第一層檐以下有三層箭窗,以上有一層箭窗,正面每層為 12 個箭窗,側面每層為 4 個。箭窗的內外側壁都呈梭形,以便使樓中弓箭手射出的距離更大。而用槍炮防守基本就不需要了。我們懷疑是否有把重炮架設在樓上過,不過架在底層樓板上倒有可能。不過,在封閉箭窗口的木板上畫上大炮口倒是很合適的,既起了裝飾作用,又大體上與想象中的城門防御功能相稱。
箭樓外觀素樸,由于灰塵的長期附著,灰磚已呈黑色,屋瓦也變成了灰色;經過彩飾的額枋、斗拱和山花,也都完全褪色了。畫在正面箭窗木板上的大炮口迄今猶在,像是向可能出現的侵犯者發出警告。
甕城門上有一座譙樓,比垛口略高,但沒有凸出于城墻表面。它是一座正面開兩層箭窗的樸素的磚造建筑。因為幾乎隱沒于垛墻和女墻之間,故不太顯眼。在城樓北面的主墻處,有一間相當破舊的哨所,還有另外兩間被幾棵古樹掩藏的供巡警和守城士兵棲身的哨所坐落在馬道前面的街道邊。
在甕城規模上,平則門并不是最大的,其寬 74 米,深 65 米。由于居民生活,其場地大部分都聚集著煤棚和缸瓦鋪,僅在東北角,在道路和城墻之間,有一個有圍墻的小關帝廟似的建筑,但是,該廟似乎不再作為人們的信仰場所,因為里面堆積著各種瓶瓶罐罐和廢棄之物。平則門甕城的東南角,堆積著五顏六色的釉陶。如前面一樣,空場后面,依然是臟亂差的煤棚。只有到了春天,靠近墻角的黑色地面上才會長出綠葉,從而呈現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尤其是一些小椿樹,為這一角落增添很多綠色。當然,最積極的依然是趕驢人,一旦有行人出現,他們就不遺余力地勸說城外的道路適合騎驢而不宜步行,奇怪的是,對這個意見,很少有人反對。
穿過甕城門往北是一條老式小路,路邊排列著各種店鋪和小吃店。在這條道路上,那些趕車的、推小車的、挑扁擔的都能夠悠然自得地走著。這種兩邊都是店鋪的道路,與甕城和城樓渾然一體,成為整個建筑群的一部分,使人宛如進入幾百年前的生活場景,也使人在進入深邃的城洞前沾染了一種懷舊的情緒。
西直門也就是西墻北門,無論是規模還是結構都跟平則門相似。但是,它的甕城規模較大,形狀呈直角形。整體而言,西直門氣度不凡,沿著寬闊的街道,人們就能夠看到一座巍峨門樓,佇立在一片樣式相同的低矮建筑之上。這些排列在街道兩旁的矮房子大都是格子窗、格子門,樣式老舊、別致,規模很小,襯托得箭樓雄偉挺拔??拷碎T,只見光禿禿的平地上甕城和箭樓兀然聳立,儼然一座城堡,令人印象深刻。甕城的前墻漫長筆直, 堅實地支撐起高聳的箭樓,比城門外
(甕城城腳弧形處)
更顯剛健壯觀。最能明確地體現出整個建筑群宏大規模的地方是城門側面,特別是南側。箭樓略低于門樓,錯落有致,筆直的線條、鮮明的輪廓、剛勁有力的造型,無不彰顯著磅礴的氣勢。城下池塘中的倒影,更增加了別樣的風情。
左安門甕城與城樓
西直門箭樓外觀頗為古舊,不如門樓整修得那么精致,后面屋頂已坍塌。屋瓦顯然經過替換修整,但是,磚砌墻壁依然未修。在規模、平面和正面等方面,與平則門幾乎如出一轍。通過上面插圖,可看出其整個形狀。
西直門甕城面積大,非常吸引人。人們一想到它就聯想到鱗次櫛比的攤棚、車水馬龍的集市。后面場地像平則門一樣被煤棚占領,而在正門向南折向側墻甕門的道路上,則堆滿了商品,到處是貨棚,甚至還有一塊人力車的停車場。而東北角處被一處環境幽雅的寺院的磚墻隔斷,寺院里有屋舍幾間、古樹幾株及精心照料的花園一座。里面有一座 1894 年重修的關帝廟,至今保存完好,但已廢棄不用。這座優雅的大寺院前面,曾經是道士住所,但是現在已經成為商業花園。盛夏時節,廟內椿樹、檜樹參天,綠蔭落地,涼爽怡人,與甕城喧嚷的主體區截然不同。甕城南墻的城洞上有一譙樓,從樓下穿出,便跨入一條地道的老式街道,道旁兩旁有一排排較為古老的房屋。一大批低矮的建筑包圍著甕城西南角,倚著甕城墻而建,從城門順著墻根一直排列到箭樓城臺處,如同一個長形市場,不過這個市場是由一長列店鋪組成,店主把商品陳列在石階上,或把食品擺在門外的桌凳上,供旅游選購。道路的另一旁,則是一長排供進城農村人休息的小店和客棧。房屋式樣千篇一律,但或為一層或為二層,高度不一,從空中望去,建筑物映在空中,參差不齊。這種獨具特色的舊式街道格局,并沒有考慮到任何審美的考量,而僅僅是出于風水的角度。這些房屋大多是由兩根木柱、幾扇大格子窗和格子門組成。這條街道,明顯是按照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布置,因此,在正在消失的建筑風格中,顯得特色明顯。如今,那些乘著汽車前往頤和園和西山的乘客,在看到這些古老而有特色的街道時,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放慢速度,慢慢經過這些街道。因為他們明白,這些場面,比起頤和園臥佛寺來,更能夠給游客提供古老中國最真實的日常生活場景。
東墻城門
東邊有二門——齊化門
(朝陽門)
和東直門,由于保存狀況不如西垣各門,因此從建筑學觀點看也顯得不那么吸引人。過去的環城鐵路的施工對此二門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由于有鐵路從中部貫穿,甕城幾乎全被拆毀——而在南垣的哈達門,因穿行而過的京沈鐵路線,甕城僅開了幾個豁口。甕城毀壞殆盡,箭樓已經沒有門洞了,只有一條沿著鐵道旁低矮磚墻蜿蜒而去的小道,擁有一個月臺的火車站占據了過去甕城圍欄的場地。這些鐵路、火車站等,凸顯出人們對古城門的美和獨具一格特色的極端漠視及鑒賞力和建筑美學的匱乏。
從規模上看,齊化門可能是北京重建最大的城門。1902 年,其內外的兩個樓曾經被重修。但是,在義和團運動時,齊化門被圍攻北京的俄、日炮轟,損壞十分嚴重。城樓上的彩畫開始褪色,干燥漆層也在剝落。幸運的是,城樓尚未糟朽。屋頂上的綠琉璃瓦也保存完好,給城門增添了一抹亮色。遠眺正樓全景,在綠葉青枝的陪襯下,城樓婀娜動人,甚為悅目。齊化門城樓共三層,結構比較普通,高和寬向頂部逐漸收縮。廊面闊七間,進深三間。與西垣城樓對應,所以形制與平則門城樓相同,與西直門城樓和其他的重建城門相似,其結構模式也發生了某些變化。異于其他城樓的是,按比例其寬度要大得多。與平則門城樓的相應尺寸相比略大,樓寬 27.5 米,深 13 米,廊面闊 32 米,進深 17 米。在厚度上,此樓墻壁薄很多,并且只有中間一排柱子建筑于墻體之中。因此,齊化門樓與平則門樓大體相同,至于現在看到的結構不同,實際上是后來人重修的結果。
齊化門(朝陽門)門樓地盤圖
這兩座城門箭樓的平面和大小基本一致,因此,前面的說明也同樣適用于后者。然而,齊化門城樓保存得比較完整。城墻磚石呈淺灰色,砌縫平整,與城臺殘損不平的包砌磚面形成極大反差。而城臺年代顯然較早,但據碑文記載,一些地方也曾于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
整修。
從城臺延伸出來的甕城殘垣,長度短,端部臺階為“之”字型,中間有數層平臺隔開,臺階旁設有階梯式扶手墻。實際上,這些看起來線條細小的建筑,與前面古樸雄偉的城門、城墻風格大相徑庭,好像它們受到了西方中世紀城堡建筑風格的影響。然而這座甕城受到的改變和代價與那些為修鐵路而遭受的待遇是一樣的。
在古老的甕城中,有一座依傍在門樓城門旁邊的小關帝廟。此廟內有古樹數株,雖不起眼,但在以鐵路占主景的單調甕城中,卻也別有韻味。城外狹窄的城濠上橫有一座普通的橋,實在大煞風景,而城樓腳下破亂不堪的棚戶區,更是不可語焉。
東直門,門朝東,與朝西的西直門為姊妹門,二者遙相呼應。二者制式相同,大小幾乎一樣,這點與南邊的兩個旁門不同。與西直門相比,東直門保存得并不完整。甕城城墻破壞不堪,甕城遭到遺棄,城樓狀況亦不佳。個人感覺,這座城樓的歷史可能不超過 100 年。
據墻上碑記,1803 年,即嘉慶八年重建了通向城樓的馬道。東直門的墻很薄,說明年代久遠一些。箭樓可能年代較早,但也不會早于乾隆末年。城臺上嵌有石碑一塊,但無銘文。
右安門箭樓與護城河
與西直門相比,東直門門樓平面尺寸略小。其樓寬 26.7 米,深 10.7 米,厚 1.2 米,廊面闊 31.5 米,進深 15.3 米。整個結構很是普通,柱有三排,中間一排是墻內柱,里外兩排柱均有方形抱柱加固。木質材料表明年代悠久。樓臺欄桿已殘壞,下面滴珠板上洞孔累累。屋頂也開始朽壞、斷裂,其顏色已經不是琉璃瓦的綠色,而是附著了草色的綠。柱子顏色由于受到灰塵的掩蓋,已經不可辨識。整體而言,整個建筑古色古香,有端莊秀雅之氣。
東直門內外城樓間的距離,比齊化門兩樓的間距大得多。正對著其側面看,盡管兩樓間的連接部分現已失存,但是此門范圍與齊化門差不多,仍能感受到是瑰麗的建筑群體。甕城的墻垣已經坍圮,僅有幾段殘垣堆積在箭樓城臺附近,這些殘垣比齊化門處的斷墻要長幾段。由于有植物叢生,這些殘垣與主墻之間的場地并不顯得空蕩蕩。另外,殘垣傾斜的底部,也有齊化門一樣的“之”字型臺階和層層平臺,但建筑得更為和諧一些。之前我們講述的城樓和城墻殘垣,都是空空如也,赤裸光禿,枯燥乏味,但是,東直門的殘垣處,卻草木蔥蘢,生機勃然。
盡管有低矮磚墻和木柵鐵道從中穿過,但是,東直門的原貌依然能夠清晰可見。在這座古老甕城的后面有幾座環境秀美的小關帝廟。廟里供奉著幾尊任其自生自滅的精美神仙雕像,幾位當地的老人把這塊地方作為棲身之處。寺廟里外遍植槐樹、榆樹、椿樹和散發著香氣的野棗樹,它們的樹冠在城墻頂上形成花冠。箭樓雖然很新,但是屋檐已經開始斷裂,這種殘破的景象恰好與周圍的草木渾然一體、和諧自然。
總之,甕城遺跡中的自然景觀,僅僅是城外風景秀美的開端——城外的風景,是北京其他各大城門不能與之相比的。暮春或初夏時,城外柳色蔥郁,河邊蘆葦剛嫩,此時正是賞景的最佳時節。
在這幅風景畫中,寬闊城河是主體。岸坡下,幼童在蘆葦中玩耍;水面上,群群白鴨浮游著,濺著水花,發出嘎嘎的聲音;岸邊,提著洋鐵桶打水的男女,蹲在地上,靜靜地欣賞周圍的田園景致。南邊不遠處的對面有一個小渡口,通過此處,人們就能夠便捷地到火車站。偶爾,一只方形平底船,載著身穿夏裝的乘客,在垂拂的柳枝中輕輕滑過。這幅生機勃勃的畫面中那些又安靜、又和諧的人和物,無不倒映在清澈的水中,又生發出一種新的意境美。其實,當鐵路和汽車等現代化設施尚未出現時,這種田園風景,北京各城門附近是隨時隨處都可看見的。
南垣城門
南垣三門是內、外城之間的主要交通要道。由于它們地處中心,故為人熟知。第一次到北京的游客,一定會折服于南門規模之宏大、建筑之華美。但是,如果以歷史學和建筑學的標準審視,南門卻是北京各城門中最不吸引人的。因為,此三門被毀壞得最為嚴重,被重修的規模也是最大的。前門,即中間正門,改建最為徹底,兩邊旁門改建規模也很大。
順治門和哈達門是一對姊妹門,其規模、形狀乃至保存的狀況都幾乎一樣。這兩個門均是 1920—1921 年重建,實際上這種重建僅僅是修了門樓,而箭樓則一拆了事。據說是因為箭樓已殘破不堪,加上有鐵路從其下經過。實際上,順治門樓上的房梁表面新而堅固,哈達門樓檐角已開始崩裂脫落,只有從門樓的里面才能夠看到高聳城門的宏偉外觀;從外面則只能看到平淡和乏味,因為甕城內沒有一個主體建筑超過主墻的水平線,結構也無損毀或遭風沙侵蝕。
哈達門(崇文門)門樓
在規模上,哈達門的門樓比前述所有的門樓都大。其寬28.7米,深14.4米,廊面闊33.4米,進深 18.8 米,城臺以上樓高 25 米,包括城臺總高近 40 米。兩層均面闊七間,進深五間。
有三鋪作的斗拱,但其承重的作用不大。梁枋較為寬厚,彩畫也很亮麗。屋架也是三排柱構成,其中,屋頂用梁枋縱橫連接,并用童柱和檁共同承托。總體而言,其結構較早期的簡練,屋頂梁的數目沒有平則門等城樓多,但它仍是按照舊模式營造,從而使得形體巨大。
隆冬時節穿過右安門的駝隊。
一條長長的街道上,坐落著高大的拱形城門和規模巨大的甕城及箭樓。同時,人們在甕城的側墻挖了一條通道,一條兩邊砌有低矮磚墻的雙軌鐵路穿過其中。在這條干線上,火車頻繁過往。但是由于城門常常因關閉鐵路道口的圍欄而中斷行走,以致引起交通擁擠。兩側有很多空地,寬闊的甕城場地空空如也。低矮的哨所和建在對面的平頂房,是這里僅有的建筑。寺廟早已毀壞,僅余幾株樹。甕城的墻上和城臺頂上,長滿了雜草??盏乩镄⊙蠡睒浜鸵皸棙浜芏?,雨季到來后,它們就野蠻生長。
由于箭樓蕩然無存,城門外景致枯燥無味。城壕僅有一條混濁的溪流,甚是狹窄,橋的式樣也稀疏平常。附近最引人注意的建筑就是鐵路旁的煤棧。只有向南繼續走,才能夠看到一些雕飾美觀的舊式商鋪。
如果要賞觀城門本身,就應該從主干道的正面觀看,或者從順城街上的側面觀看,因為馬道周圍有美麗的樹木作陪。
順治門外觀與哈達門別無二致。箭樓已經不在,甕城城墻擁有大而平緩的弧形。在箭樓遺址上,人們還能夠看到柱礎和幾根大木料。此外,在箭樓臺基上,還遺留了五尊生了銹的鐵炮。其中三四尊鐵炮上還鐫有炮主的官員姓名。只有一位是崇禎時官員,其余為康熙時官員。事實上,作為歷史文物和法國傳教士鑄炮技術的證明,這些鐵炮應該保存在更為妥善的地方。
由于這些門樓重修一新,大小與哈達門基本相同,僅比后者略窄、略低些。因此,對其裝飾和結構,不再贅述。由于順治門保存完好,因此,順治門和哈達門在城門上差別很大。經過此門的鐵路僅沿箭樓外通過,并沒有穿過甕城。與上述保存較好的西垣城門的情況類似,一條道路穿過城樓下的門洞,陡然東折,未沿直線繼續延伸,穿側墻的甕城門而出。由此形成一個被墻隔絕起來的頗有特色的場所。
位于主墻和道路之間的小關帝廟是這里的主要建筑,它被高大美麗的椿樹環抱著??拷R附近是幾間算卦先生搭蓋的棚子,這些算卦人,大多為一些與信仰無關而與人們日
順治門(宣武門)門樓地盤圖
常生活相關的問題提供指示,并獲得費用。在甕城另一側,有幾間臟亂而實用的小屋子,大部分的屋子地面上堆滿了日用陶器,一些陶器還有釉,在白色小屋和綠樹的映襯下光彩照人。甕城后面的煤棧,占地較小,不扎眼,基本被厚木板、大批陶器和大樹所遮住,所以大體上無損于這里的幽美環境。
這種獨具風格的景致一出甕城門就立刻消失了。實際上,現代中國城市中那種嘈雜紛亂的場面已經取代了古甕城中那種恬靜和諧的場景——現在幾乎都是繁忙的街道、磚和灰泥建筑的半洋式房屋、鐵路和煤棧,以及一些在駱駝隊和人力車中開辟道路、嘀聲不斷的福特牌汽車。
前門,即正陽門,位于皇宮正前方,是北京最重要的城門。宏大的規模使其成為北京最具有歷史價值的重要建筑。關于此門及與此門有關的歷史事件,幾乎可以成書。但本書只能簡略談談建筑特點和近年來所進行的重修。歷史上,宏偉壯闊的古城門建筑群,是帝王禁苑與城市百姓的巨大緩沖,它是皇城的主要通道?,F在存在的城門實際上僅僅是古代城門的臨時替代品。
原城門建筑群內有空場,包括一個巨大甕城,四向各辟一門。北門面向大清門
(即現在的中華門)
,開在宏偉的城樓之下,通過一道長方形圍墻與之相連。北門對面是辟于箭樓城臺中部的南門,門前是護城河橋和外城的主要大街——前門大街。這是皇帝專用的通道,其他人等只能從東西兩側的甕城門出入。該甕城寬 108 米,深 85 米,基臺厚 20 米。
它是皇城最外面的庭院,通過墻垣、城門與紫禁城連接。如今,這里成了市場。過去環繞 它而建的甕城與箭樓是防守內城的要沖之地。由于此門位于北京中心的樞紐地帶,因此,這座宏大建筑的最初形式,被較新式的建筑規劃
(尤其是城市交通)
所替代。
彰義門(廣安門)箭樓
最先是在甕城兩側修建火車站,城門交通量因之陡增。到了民國政府,因其迫切要求褫奪皇室特權,結果把前門交還給民眾,這就意味著這座中央大門再也不是皇家御用,而是變成了可供民眾使用的通道。由于進入內城的人馬車輛數量不斷增加,且都要經過同一個城洞,因此,這個孔道很快就顯得擁擠不堪,交通阻塞不時發生。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中國政府委托德國建筑師羅克格
(Rothkegel)
研究制定改建前門的設計方案,目的是改善城門及周圍的交通。
1915年,使北京正中大門現代化的計劃制定后開始實施,到 1916 年,城門具備了一定的規模。那些曾經親眼看到當初帶有巨大甕城、甕城門和甕城場地的前門原貌的人,在看到大部分的古建筑被人為拆毀時,無不扼腕嘆息。但是,人們也承認,古建筑無論是在衛生或是交通方面,都不能與現代的建筑相比較。鑒于那位歐洲建筑師所受到的多方指責,我們在這里有必要提及他本人的意見。他認為,中國政府并未嚴格執行他最初的設計方案,而是對諸多細節任意修改。但實際上,中國政府的修改大多屬于建筑裝飾和箭樓的細節方 面,并不涉及平面規劃中的要點,這從羅克格先生本人的設計圖中可以清楚查驗。經作者首肯,我們將其設計圖復制于此,并將改建前的前門總平面圖一并列出,有何異同供讀者自己判斷。這里僅就其中的重要之處略作說明。
整體上看,甕城城墻已經完全被拆毀,原來的封閉空地變成了開放場地,箭樓孤零零屹立在這矩形場地的南端,人們在原城門兩側的主墻又各開辟了新的通道。為了方便去城門東西兩側火車站,這里重修有寬闊街道。在甕城圍墻外側,這條街道分兩岔繞過,匯于護城河大橋上??拷Y城主墻的小屋和店鋪,一律被拆除,僅剩下觀音廟和關帝廟。廟墻原封未動,廟南不遠立有兩尊大石獅。除此之外,甕城其他地方依然是空曠的,其間只有兩條從北到南、從東到西交叉而過的寬闊鋪面路,路兩側被石柱和鐵鏈圍繞,其他地方也是如此。
彰義門(廣安門)甕城與城樓
此外,北面位于門樓與中華門之間的廣場,經過一番改建鋪以石板。原來在廣場北端的哨所,用鐵鏈圍起,現移近城墻。在哨所北面前方不遠處新辟一眼裝飾性噴泉。廣場較遠的另一半一直到中華門一帶,以歐洲方式栽種著一排排樹木,周圍用鐵鏈欄桿圍起。新規劃中指出,在城樓兩旁修建兩條直貫南北的平行街道,并使之從城門兩側新辟的兩個通道穿過,從而能夠疏通內、外城之間的交通。為了這個目的,人們不得不犧牲整個甕城墻垣,由此,舊甕城場地便不復存在。
實際上,這個中央大門無論從哪方面看,都給人一種令人失望的印象。門樓仍舊保留原樣,但城門馬道新開了兩道拱門
(拱門對城樓結構的堅固有損)
,前面廣場由于過于西洋化,而與城樓的建筑風格不大協調。從南面觀望,其景象令人失望。箭樓的情形也是如此,更加嚴重的是,人們還用一種與原來風格截然不同的方式重修。箭樓孤零零佇立,兩側甕城殘垣所余無幾。兩條呈“之”字型的馬道直達城臺頂部,臺階中間又隔有數層平臺,漢白玉欄桿和凸出的眺臺建筑在平臺之上。不但如此,箭樓的窗戶上側還仿照宮殿窗牖式樣飾有弧形華蓋,有點嘩眾取寵的感覺。在前門整個改造過程中,箭樓的改建沒有什么實際價值和理由,最令人痛心。
有些人說失火原因是由于印度軍隊的疏忽。而中國人害怕厄運殃及全城,急于重建兩樓,這是自乾隆時代以來北京修復的唯一古跡。門樓的修建歷時近五年,場面蔚為壯觀,高達八層的竹制腳手架震驚了西方建筑師。不用釘、鋸、錘,僅將竹竿的端部綁在一起,即可架至任何高度,同時搭建和拆除也頗為容易?!?
改建前的前門箭樓正面
改建前的前門箭樓側面
前門門樓正面
這種腳手架,目前仍盛行于中國和日本。在日本,我曾親眼看到一座搭到令人暈眩的高度的木塔的建造過程。在日本,古老的傳統工藝比在中國保存得好,木建筑保留著純粹的形式,仍很盛行。可惜的是,這種建筑在中國北方由于缺乏木材,已非常罕見,這種情形在新城樓上也有反映。在新城樓上,例如,結構繁多的斗拱已喪失其結構功能,變成一種單純的裝飾物。
沙窩門(廣渠門)甕城內景
正門兩側是兩座黃頂小廟,東邊是觀音廟,西為關帝廟,是前門建筑群中最漂亮的建筑。雖然有 100 年的歷史,但維修狀況良好。其院內,黃頂白碑的建筑掩映在樹木參差的環境中,非常美觀。
位于兩條鐵路線旁并與城墻相接的候車室,約莫靠近兩側。該候車室為傳統式樣,有寬大翹曲的屋頂和外廊,把城門樓與西洋式火車站連接起來。它們中間是一片寬敞的廣場,即原甕城空地,廣場上的鐵鏈、兩座孤獨的石獅和幾棵萎靡的小樹,渲染著冷落寂寞的氣氛。箭樓南邊是北京最重要的交通中心之一。一座寬闊的新式石橋橫跨在護城河上,狹窄的護城河里濁流穿行,橋面上形成的方形場地以鐵鏈和石柱隔成四條大道,分別向南、東、西三面延伸出去,直達外城最重要的商業區。從城樓上俯瞰前門大街,這里有北京城最美麗、最令人愉悅的街景。街道兩旁綠柳依依,舊式牌樓林立,車水馬龍,大車、人力車、馱東西的騾子、駱駝隊,與汽車和自行車混雜在一起——古老的事物正在逐漸讓位于機器時代的新事物。
北垣城門
在北垣兩門中,安定門如今更為人熟悉,也更重要。它是一條南北向大街的出口。大街南段稱王府井大街,北段為安定門大街。安定門距離孔廟和雍和宮很近,這是北京城兩個最大的廟院。這里交通川流不息,主要是運載煤和駐扎在離城門不遠的士兵。有的時候能看見一些喇嘛,以及一些來觀訪雍和宮的蒙古族同道。
有箭樓兩側部分弧形城墻遺存,這樣從北面望去,外觀依舊完整無損,并引人注目。與周圍環境最不協調的元素是一座有抹灰的墻和彎曲的山形墻的兩層半洋式哨所。城樓氣勢雄偉,城臺寬闊,磚壁樸素,并辟有四層方形箭窗,重檐挑出。城樓腳下有寬闊的護城河環流而過,城樓在水中的倒影,使畫面更加美麗。甕城墻垣,或者只能稱之為殘垣,與城臺似均為明代中期遺物,但城樓應該是后世所建——有可能為乾隆時重建,因為很多防御性城樓都是這個年代所筑。城樓毫無疑問是經過重修的,因為 1860 年英法聯軍攻打北京時,城樓曾被炮火轟壞。條約簽訂前,此門一直為聯軍占有。
安定門城樓顯得更為古老、殘破。垂脊和中間的平坐已開始斷裂。很多柱子裂縫嚴重,用鐵箍加固著;梁柱上面蒙上一層厚厚的灰土,原本的顏色只能顯露微毫,雨季一過,雜草灌木便在松動的屋瓦之間蓬勃地生長起來。其實,這樣的城樓,比起南城見過的新城樓,更為和諧一致。
安定門的規制幾乎與東直門完全相同,只有在比例上略寬于東直門,樓身寬 26.4 米,深 11.5 米,回廊面闊七間
(31 米)
,進深 16 米,高 22 米。至于墻的厚度和老檐柱靠近墻外側的結構形式,都跟東直門一樣。由此看來,這兩座城樓可能統一興建于乾隆年間。因為木質結構建筑損壞得較快,后期可能重修過。然而并沒有發現有關此二樓修建年代的任何記錄,甚為可惜。
甕城墻垣大部分毀壞,又加上鐵道穿過,故內景令人失望。遺留下來的形式與東垣諸門相同,也是中間隔有平臺和“之”字型臺階,其風格精巧細密,與城墻和城樓的古樸、壯麗形成明顯對照。幸運的是,在甕城后面,還有一些古建筑和樹木,可以引起人們的興趣。箭樓腳下有一座真武廟,雖然很小但是卻很清幽,包括六間各自獨立的寺閣。小廟院內立著一座大香爐和一塊塊大理石碑,其中椿樹交錯,樹影婆娑。安定門一帶,除了沙質平原就是土屋,環境十分蕭條,所以,這個小廟實在是一個難得可貴、引人入勝的風景點。
德勝門是北垣的西門,城墻至此開始折向西南,這一帶比較寧靜。在通向城門的街道兩旁,有一些繁盛的大樹和別有特色的老式店鋪。但一臨近城門,卻讓人興趣頓失,眼前并不是一座帶有圍廊和三重飛檐的雄偉城樓,而僅僅是一座平坦的城臺,辟有一道拱形城洞,微高于墻身。1921 年,人們認為有傾頹的風險,故把城臺上的樓拆毀。1922 年的夏天,那時候大部分建筑材料仍舊擺放在城墻上。據我所見,柱子和梁均未腐朽。另外,柱礎和墻址的原樣也得以保留,這樣使我能夠繪制已毀城樓的平面圖。相較于安定門門樓,德勝門門樓更大,樓寬 27 米,深 12 米,廊面闊 31.5 米,進深 16.6 米。城洞大而高,幾乎達到城臺上沿。又由于城樓已經不存在,因此,更顯得格外高大。
沙窩門(廣渠門)城樓
穿過城洞,這里的景象就更加令人注意。與安定門甕城一樣,此處甕城的部分地方被穿過的鐵路毀壞,而鐵路兩側則圍有藩籬和低矮磚墻。由于它兩側殘垣較長,且鐵路蔽墻是沿對角線伸
向甕城殘垣的階梯式端部,因此與其他殘缺不全的甕城相比,保留著更多的古老特色。這條路繞過甕城和城樓,分為兩岔會于北面橋上。古甕城后部并沒任何新式建筑,仍是一個封閉、荒涼的場地。有一座保存相當完好的廟院,寺前的椿樹挺拔健壯,整個環境令人神往?!爸弊中团_階和甕城殘垣的雉堞被樹叢灌木掩映著,這片蔭涼和遮蔽風雨的地點,也因此吸引許多食品販、趕驢人和剃頭匠及眾多的顧客過來。整體而言,德勝門甕城景致秀麗、幽靜怡人,是任何其他甕城難以比肩的。這里的真武廟,比其他城門廟宇都大。廟內,于正門兩側各有鐘、鼓樓一座,還有幾間亭閣和道士的住房。但是,這座寺廟是否確實用于宗教目的我深表懷疑,因為我最后一次參觀此廟時,看見一兩間小屋里堆滿了棉花,部分土地還種有白菜和土豆。
德勝門箭樓的規模和結構非常一般,是最近二三十年重修的。樓的磚墻外表蒙有一層淡灰色,與城臺古樸的磚石結構相比,有礙觀瞻。城墻是建于嘉靖或萬歷年間,而城臺主墻于乾隆時重修。箭樓前方的古老城門橋已開始崩壞,城壕輪廓也變得不甚清晰,但如果忽略城樓腳下破爛不堪的哨所的話,整個樓景在這片光禿禿的地帶中還是相當壯觀的。
德勝門甕城內的珍品,是一座立于鐵道中間的碑亭。亭中矗立著一座高大石碑,鐫刻有乾隆帝六十二歲時的御制詩。這位當時的太上皇在提到德勝門的名稱時,在“德勝”二字上發抒了一番豪情壯語。
本文摘自喜龍仁著《老北京皇城寫真全圖》,經出版方授權刊發。
撰文 喜龍仁
編輯 徐偉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