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了65位博士 會寧新莊塬 鮮為人知的故事


故園深深深幾許
在西海道家塬,我有三個故園,東坡老莊,北溝,新莊子。
人越成長感情便會變得越來越孤單,同心同行的人會越來越少,想看外面世界的想法也會越來越淡,唯一越來越濃的便是想著故園的那些山山水水,溝溝壑壑,點滴往事,然后陶醉在那片喚不醒的寧靜記憶中。
前些日子,閑賦在會寧縣城十多年的克靖叔在電話中告訴我:若有空,多拍點故園的風景,他很想看看曾經熟悉親切的故土。正好我因疫情封在故園,也有時間去親近故園的每一寸土地,也可以通過走訪一些健在的老人了解一些關于故園變遷的痕跡。


關于我們新莊李氏一支來甘肅,最為普遍的說法是:600多年前,始祖隨大明第一任肅王朱楧從當時的京城南京渡江北上來到甘肅。據青城李氏宗譜、甜水岔(遷靖遠河靖村一支)李氏宗譜、馬泉坪李氏宗譜、李家新莊子李氏宗譜記載,始祖初來甘肅是一位隨軍的牧馬官,隨著大明的屯兵戍邊等政策的推行,始祖和他的子孫們再也沒能回江南應天府高橋鎮大柳村,而是散居在蘭州、榆中、會寧、靖遠一帶。有關川八百戶“小先生”李映泮為新莊子李氏所撰譜序之七言贊詩為證:
籍隸南京府應天,高橋大柳溯家源。
宦游甘省職畜牧,駕護肅王鎮漠邊。
枝陽北鄉落業土,道家西塬種桂蘭。
散居他處族無考,新莊一支衍瓜綿。


除此之外,對于始祖來甘還流傳著三種不同的版本。
其一,當年明軍在渡江北上的時候,長江連日風急浪緊,幾次渡江無功而返。正在肅王朱楧無計可施時,見我李氏始祖懷揣一物跪地祈禱,便問懷揣何物。始祖答曰:所揣乃吾氏族譜。又問:汝祖可否靈驗?答曰:屢應。肅王喜,遂拈香望空而祝曰:“爾靈爾魂,若能保我部伍大江得濟,吾定上報父皇封爾為神!”三日后,果然風平浪靜,肅王率大軍順利渡江,明庭遂封我祖靈為白馬都督。
其二,當年徐達出征時,曾向朝庭要求增兵,指名邀請應天府我李氏始祖兄弟四位驍將隨軍出戰。并封為青、紅、黃、白四馬爺,各賜將名曰:文、輔、天、成。征戰結束后因戍邊而落居甘肅各地。
其三,我叔祖成淵公曾言除普遍說法外,我們李氏一支系唐朝最后一個王爺的后裔,因故遭流放至甘肅以牧馬為生。肅王來甘后因急需人才而重新起用我祖,專門為部隊牧養軍馬。
當然,這三則故事畢竟流傳了600多年,肯定有所遞邅演變,是實是虛,口耳相傳之語,無需細究。據新莊子李氏一支族譜所述“其時兄弟子侄,分類成群,因有青、紅、黃、白馬爺之名稱,遂散居于枝陽北鄉之南山堡(東坡)、李中坪、段家河、陳家灣等各處?!边@是對“四馬爺”的唯一書面記載。而從南京抱到甘肅的李氏總族譜,據從榆中縣園子鄉甜水岔遷至靖遠縣河靖村的李氏后裔李志梁說同治年間在寧夏中衛逃難時被人所竊于客棧而流失。今人所傳,皆失據無考。

東坡老堡子
而故園東坡堡歷經六百年滄桑歲月,到現在還巍然屹立,雖無聲無息又暫未發現官私文字記載,卻如一本神秘而難解的書籍橫亙在李氏后裔的眼前。小可時常會自言自語:難道東坡堡和新莊李氏一族在道家塬白白虛擲了五、六百年,至多生成了一些文明的碎片么?
不,當然不是,應該不是。帶著這一問題,會寧縣地方文史研究者張克靖老師一面在古籍文獻的字里行間索隱鉤沉爬梳剔抉,一面刻意委托我多走訪東坡堡的一些健在的老人,試圖在沉睡的土層里發掘整理,渴望有一個驚人的“秘密”浮出地面,揭開這段塵封的歷史。


東坡老莊是我們新莊李氏一族最先立足生息的地方。我們新莊李氏一支來東坡老莊筑堡而居的具體年份由于族譜幾經兵燹匪亂、世事更迭而斷續不全?,F存族譜只記祖源何地,而具體始遷年代失載,經與張克靖老師,馬泉坪老四李德忠之孫,甜水岔李氏后裔李志梁,十八爺成潭公,叔公李克靖、李克裕、李克選、李克昇、李如冰等人多次溝通與探討,新莊李氏一族與甜水岔李氏,馬泉坪李氏皆為同祖同宗,來甘到現在已有26世,經推算已有600年之久。


東坡堡建筑在東坡村之南,也稱“南山堡”,地處北緯36度,東經104度,海拔1979米,系丙山壬向,坐南面北,地勢南高北低,門開玄武。其南背靠燕麥嶺,與沿嶺而上聳峙山巔的亮羊烽火臺互照互應,向北望靖邑常家塬,明堂層層,左有西坡棱干嶺、右有李家新莊子拱圍相迎,從蘇嘴上望,如巍然磐石;立后所下看,如大軍寶帳。屏風幾案一應俱全,氣勢非凡??梢韵胂?,古時一遇兵荒馬亂,堡門一關,自成一體,易守難攻。堡南北長80米,東西寬100米,堡門洞深20米,寬4.8米,高6米,堡外有兩道護堡壕各寬20米,中間有矮墻相隔,系“雙水繞城”之堡,占地近40畝。堡墻基本原貌尚在,墻底寬約6米,高約10米,堡子東南、西南兩角哨所基址輪廓清晰,與堡墻等高,上部3米見方,東北、西北兩角哨所因居民取土,大失原貌。堡門洞左右各有寬約20米的平臺,低于堡墻4米。磚砌拱門洞頂部建有出角架斗的關爺樓,至今還能挖出殘磚瓦礫,彩繪墻皮,并流傳著關爺顯靈破匪的故事:話說同治年間,賊匪圍攻東坡堡,氣勢洶洶,眼看堡寨即將失守,人們紛紛走上墻頭,有的揮刀舞棍,有的丟拋磚石,奮力阻止賊匪登梯犯堡,有的到關爺樓焚香禱告。不一會兒,堡外圍攻的賊匪,忽然望見堡子上空的云頭中隱約現出一位身騎紅馬腰跨大刀的威風凜凜武將,墻頭上有很多“紅衣紅馬”的兵卒往來穿梭,飄忽不定,地面上只聽人喊,不見人影,滿地的匪頭亂滾,賊匪以為是天兵天降,慌恐之下,紛紛逃離。事后,人們發現廟內關爺身邊的“站帥”周倉爺的三個手指齊齊斷落,才“恍然大悟”,原來剛才是關爺大顯威靈,救了全堡人的性命,周倉爺的手指一定是在和賊匪的激烈廝殺中被砍斷的,感激涕零之下,誓言事后一定要好好答謝神恩,敬祀關爺。時局剛一穩定,堡民便開始忙著維修廟宇,補塑金身,可奇怪的是周倉爺被砍斷的三根手指,老是塑不好,屢塑屢斷,再補也無濟于事,還會自行斷裂,好似在警示后人,要永遠牢記這場劫難,自奮自強,讓沉痛的悲劇不再重演。
可惜關爺樓最終在同治戰亂中焚毀。但東坡老莊李氏后裔不忘神恩,曾在堡外重修關爺殿宇,后來雖又拆毀,但李氏秉余公卻曾東躲西藏,在老莊堡墻上掏窯供奉上書“天地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圣帝君”神號的石頭牌位。


最近,我先后六次和十八爺走訪了東坡老莊的國鋼、國統,國義,生壽,生龍,克聰,克章等族中長輩,釆集先祖軼聞,尋覓東坡堡的歷史陳跡,雖然沒有找見秉余公供奉過的石質神主,只找到了半截殘碑碑帽和一口古罄(考古專家張克仁先生初步判斷為清代文物),但聞聽了比史書真切、比考古鮮活的民間記憶,并通過與張克靖老師多次溝通交流,且依據他搜集的亮羊灘景氏族譜、后所武當山香爐銘文等資料推測:
景氏宗譜所祀始祖友全公明末就舉家遷居在東坡堡。景門弘毅法師舅父李明鋪疑為東坡李氏一支先祖。弘毅七歲(崇禎14年,1641年)喪父,由舅父撫養長大,指姓歸宗。至后游于平涼崆峒山以學道業,十有馀年方才回家。于康熙七年(1668),延請他為省城巡撫衙內掃除不祥,被例贈為甘肅陰陽學訓導。而東坡堡內的“景家臺子”,就是東坡李氏為感謝景弘毅法師安鎮東坡“犯喪”事贈給他家的居住之地。后所武當山遺留香爐銘文中所署四位術士中,李聯捷,李騰云,李春真位列景弘毅之名前,也可推測三位李氏術士年齡或長于景法師,或名氣高于景法師,也可推測三位李氏術士中有可能就有東坡李氏的先祖,也可驗證民間口耳相傳東坡李氏一支代有陰陽術士的說法。
目前能證明東坡堡所筑年份的亦為當地民間口耳相傳的“先有東坡堡,后有靖遠城”一說。三年前成忠爺就為張克靖老師講過民間流傳的這樣一則趣聞:當年東坡堡和靖虜衛城是同一年由官府主持用公帑開筑的,東坡堡是靖虜衛管下的一個屯堡,因為工程遠沒有靖遠城大,所以先筑成,剩下的青磚被調運到快要收尾的靖虜衛筑城工地,奇巧的是,東坡堡所剩之磚的數字剛好和靖遠城所缺之磚的數字吻合。據《靖遠縣志》載,靖虜衛城創建于明正統二年(1437年),說明東坡堡已有585年的歷史 !


不知是堡以村名還是村以堡名,現在的人習慣上稱其為東坡堡,該村也呼東坡村。村內40多戶村民全為李姓,和隔溝相望的新莊子李家600年前是一家人,到現在還是一家人。無論是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東坡堡嚴然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注視著他的子子孫孫,已經成了新莊李氏一族懷念祖先的圖騰和標志,新莊李氏一族在道家塬悠久歷史的傳統代號和符碼,用以彰顯其與時俱進、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一脈相承、前赴后繼的強大生命力。
原居李家新莊子李氏一支是大明世宗嘉靖年間從東坡遷至新莊子的伯季兩房,是生員朝德公的大兒子登選公和小兒子登表公。后來小兒子一房因故外遷劉寨,族內所傳“狗爺”秉海公正是其后裔,而現居李家新莊子、北溝、南溝、杜家峴子生息的李氏均為登選公后裔。據考,登選公和登表公來李家新莊子后筑莊廓聚族而居起名“李家新莊子”,現存的“大莊子”正是登選公初來新莊所筑,至少已有450年之久。而登表公一支所筑“四顆印”的莊子因多年失居失修未加修補而頹毀,舊址上已建有新居。原居東坡的朝德公三子登榜公后裔則出走靖遠東灣,人丁稀少,聞聽其后裔曾來東坡找過祖墳?,F在東坡圍堡而居者,皆為朝德公次子登第公后裔,與新莊子李氏一墳共祖。祖墳在東坡老莊迭咀,系丙山壬向,水出癸方,占地約有十畝之大,現因平田整地而只留下四座立祖墳冢(一座已塌陷),所葬之人相傳為“青、紅、黃、白”四馬爺。

四馬爺墳
為此,幾天內我陪十八爺和生龍爺專門去了兩趟祖墳,前瞻后顧,不勝今昔之感!期間,我又特意登門造訪了88歲高齡的叔祖成忠公。據老人講,始祖“青、紅、黃、白”四馬爺確有其人,祖上還流傳說,其中一位馬爺因扈從肅王朱楧而落居甘州,其裔后來又有散落于內蒙和外蒙等地者。1998年,他在嘉峪關古墓群中曾看到過“文、輔、天、成”四位馬爺的神主石樁。榆中甜水岔,會寧東坡老莊,會寧土高段家河、李家中坪,靖遠李家大莊等各地李氏后裔,同尊四位馬爺為始祖,各房祖塋之首皆有四位馬爺墳堆。所以東坡老莊李氏老墳地內,是否真有四位馬爺的靈骨,言人人殊,迄無定論。

北溝 作者一房頭的舊居

關于“文、輔、天、成”青紅黃白四馬爺之名曾叔祖國藩公曾給族內子侄多次講過他和叔祖成章爺因買牲口路過條城,見有一李氏家廟過會,便上前湊熱鬧,被族長盤問,幸有曾叔祖博學強識,答出了“文、輔、天、成”的祖先名諱才被以禮相待,并告知來年廟會之日錄家族人丁姓名前來認祖。此后,族人因種種不便至今沒有去過條城認祖。又據成忠爺講,大明安定后,肅王念李氏四馬爺征西有功,特賞賜榆中條城某堡為四馬爺的莊園,榆中甜水岔則為四馬爺牧馬的地方。如今條城、甜水岔、竇家營、石井溝一帶李氏和新莊李氏一支都為四馬爺之后裔。靖遠縣馬泉坪李氏、河靖村李氏族譜總序皆根據榆中甜水岔譜序改寫,譜序也皆為清光緒十九年(1893)由金縣(今榆中縣)秀才張焯(字桌山)所撰。

西海道家塬歷有明、經晚清、跨北洋,越民國,歷風見雨,荒旱兵燹,使這方桑麻遍野、牛羊成群、商旅如風,牧歌如云的人間樂土變成了十年九旱、亂象叢生、百姓流離、山河破碎的“苦瘠甲于天下”之地。李家新莊子李氏一支從東坡到新莊的這四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中,艱難地繁衍生息到了現在。其間,同治匪亂之后,北溝成了新莊李氏一支小宗三房創業發家的風水寶地。同治年間冒死逃脫亂匪扣留的永珍公和左宗堂平亂后認祖歸宗的永旺公秉承祖風,耕讀為本,以北溝為家業基地,團結溝塬上下新莊李氏一支小宗伯仲兩房艱苦奮斗,在很短的時間內重振家聲,培養出了宅心仁厚的秀才養廉公,熱心公益、樂善好施的養榮公,造福桑梓、創辦私塾的思英公等耕讀英才。雖然后來又經歷了民國十五年、十八年匪亂饑荒和十年文革,但李氏一族堅韌不屈,奮力向上,廣耕田,勤讀書,與時代同步,宏業大展,枝繁葉茂,欣欣向榮!受祖先福佑,李氏兒女也人才輩出,各行各業均有建樹。解放前郭城小學教師李成昭、李成統,解放初期道家塬第一位保送名校西安交通大學本科生李成淵,會寧縣十大功勛校長李蘭圖(名國泰)、會寧縣十大功勛教師李克靖,解放后道家塬第一位被清華大學錄取的學生,道家塬籍第一位縣委書記,第一位地級干部皆為新莊李氏后裔。


2021年的初冬,我去拜訪叔公李克裕時,他為我講述了高祖養廉公與當地某老爺因家事糾紛對薄公堂,縣令爺以揖相敬高祖,某老爺見狀撤訴和資助思英父子創辦私塾等軼事,并告知依高祖讀書筆記所載,我新莊李氏一支小宗三房堂號為“貞性堂”。為此我請恩師嚴學章先生特意題寫了李氏堂號。
說來也巧,在我將“貞性堂”刻匾高懸在書院“記住鄉愁展廳”中的第二天(2022年11月4日),因事去了北溝,也順路去高祖居住過的莊子,看望了八十有三的九祖母。叔公李克念是九祖母的次子,平素在新莊陪讀,剛好因疫情學生放假上網課也在家里陪著九祖母。見我來,一家人都很熱情,相聊甚歡。談及高祖,克念叔拿出了文革時差點焚燒毀壞的高祖畫像。我懷著頂禮膜拜之心恭恭敬敬拍下了一張照片,所幸火苗沒有傷及人像,被九祖父偷偷從火堆中抽出來藏匿保存至今。
高祖養廉公,字讓泉,生于光緒三年(1877年),卒于1953年,仙逝已有70年了,能夠以這樣的方式相遇,作為玄孫的我內心也是蕩起了難以言表的激動。的確是緣分?。四钍逯v,像紙因火烤,脆而易裂,每打開一次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損傷,所以輕易不會打開,族人所見高祖畫像者了了無幾。


可能是因為與高祖畫像結了緣,也為了圓克靖叔的心愿,昨天我又去了北溝拍攝了幾欲凋敝的村落。站在高祖曾經住過的莊院背后,看著那些被歲月銷蝕了的斷壁殘垣,看著那些先祖耕作過的田地,看著半山先祖們儲過糧食的大窯洞,沉思中我仿佛見到爺爺經常描述的那種如紗如霧的煙云,瞬間又涌上了一陣隱隱戳疼內心的思緒。光陰似箭,歲月易逝,走的走了,老的老了,遷的遷了,故園田野中高祖在世時的煙火氣息將來會以什么樣的方式留傳下去呢?
故園深深深幾許。每個人的一生總要跨過千山萬水,能在其中一處息影一生且相看兩不厭的那方山水絕對是故園。東坡老莊、北溝、新莊子的昨天已經成了歷史,而她的今天明天也將會成為歷史,我能做且唯一能做的就是撫今追昔,感慨系之,把故園的昨天和今天寫進文字里。
(2022年11月12曰小可于旭琎書院小大齋)
西海道家塬65名博士名單
01新莊村18人(在讀5人)張克濤 張 燕 張 蓉 李樹剛 李生英 李生杰 李樹宏 李樹武 李佩龍 趙彥慶 柴守剛 黃海鷹 常永哲 馬文婷 李興田 李 蕾 李 智 李佩雲
02鞏昌衛村博士4人(在讀1人)趙生敏 趙玉敏 霍應元 馬少春
03杜家峴子村博士6人(在讀2人)王彥森 張克信 羅 成 楊 佼
李 騰 戴乾軍04寺寨村博士4人(在讀3人)劉致遠 劉 洋 劉競中 盧 強
05中吊村博士16人(在讀8人)武旭仁 武新安 武生智 武 強 武 偉 武學麗 武 婷 常正霞武 祥 武振中 武對娣 武雙對武江元 武文龍 武振帥 王雪琦
06楊岔村博士4人王彥昌 馬宗桓 馬燕軍 蔡邦榮
07楊趙村博士3人(1人在讀)張世宏 楊正福 張宗倩
08泉坪村博士10人(在讀2人)武承如 武 睿 柴守誠 柴守璽柴守范 柴守寧 常正實 柴雨葳陸軍勝 武嬌鳳
來源:西雁傳媒 2022-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