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福建一千年古樹,中間藏有一雕刻的神像
中國有著數千年的燦爛文明,在源遠流長的歷史中,無數朝代的興衰起伏,毀滅了許多顯赫一時的歷史古跡,而有些歷經千年屹立不倒的古樹,反而默默見證了這一幕幕滄海桑田的變幻。
保存至今的千年古樹,不止是自然界留給我們的寶藏,也記載著我們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傳遞著歷史上的風云變幻和滄桑往事,隨著歷史流轉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而在福建南平市建陽區考亭的破石村,就有這樣一棵千年古樟樹,見證了閩北千年歷史文明的發展與變遷,成為了當地的一張歷史名片。
而更神奇的是,在這棵千年古樟樹中,竟藏有一個小小的人偶,歷經時代變遷而完好無損,形成了“樹抱佛”的奇景。
這個人偶是誰放到樹里的?身上又蘊藏著怎樣的故事?歷史學家們至今沒有定論。

建陽古樟的樹抱佛奇景
建陽位于福建北部,位于福建省北部,建溪上游,武夷山南麓,另稱潭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個縣邑之一,有著閩北糧倉、茶果基地之稱。
建陽林業資源發達,也被稱為林海竹鄉,而建陽本地的樹木中,又以樟樹最為有名。

樟樹屬于樟科的常綠性喬木,別名香樟、木樟、烏樟,原產中國南部各省,它所散發出的化學物質,有凈化有毒空氣的能力,能過濾出清新干凈的空氣,甚至有著抗癌的獨特功效,自古以來就有“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之譽。
自古以來,建陽人就世世代代對樟樹情有獨鐘,建陽這座山城也一直在樟樹飄香四溢的環境之中。
建陽當地的風俗,也是以樟為貴,以樟為榮,愛植樟樹,愛護樟樹,把樟樹視為“風水樹”、 “龍脈樹”,當地的不少地名、人名都冠以樟字,如樟樹飯店、香樟公館等。

在建陽四處可見樟樹,有的樟樹靜靜屹立在小橋流水邊,有的傲然挺立在長亭古道旁,有的深藏在幽深的山間,有的則守護在深山古寺中,有的伴隨在名人故居里,可以說是舉目見樟。
這些古樟樹名字的由來都有著美麗、動人的傳說,雖歷盡了成百上千年的風吹雨打,依然盤根錯節,枝繁葉茂,冠蓋如云,傲然屹立,好似鐵骨錚錚的奇偉男子。
而這其中,尤其以建陽考亭破石村的一株千年古樟樹最為神奇,它不但有著兩株一大一小子母樟樹合在一起的奇景,還在樹洞內部的縫隙里,深藏著一座栩栩如生的小人,令人驚嘆不已。

這棵樟樹,就坐落在破石村的村口,枝繁葉茂,盤根錯節,整顆樟樹高約36米,樹胸圍10.5米,樹冠覆蓋面積達1.5畝之多,足足覆蓋了大半個村口,樹蔭下也是平日里村民們納涼閑聊的好去處。
走進了細看,才會發現這棵參天大樹別有乾坤,它竟是由一大一小兩顆樹組成的,其中大的老樟樹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樹干大的要幾個大人手牽手站成一圈才能圍住,樹上更有無數枝干伸出,宛如千手觀音一般,稠密的樹葉能把陽光遮擋得嚴嚴實實。
而在老樟樹身邊則是一顆小樟樹,它也足足有三百多歲了。
兩棵樹相隔僅僅只有一米多遠,但根與根早已纏連在一起,樹上枝干也手牽著手,從遠處看根本分不出是兩棵樹,當地的村民們也把它們稱為母子樟。

而在大樟樹的樹干上細看,在離地面一米左右的地方,還能找到一個巴掌大的小洞口,從洞口往里面看,沒有準備的人往往會被當場嚇住。
只見洞口里,有一座五官端正、神情慈祥的雕像,臉正朝著洞外,仿佛跟外邊往里看的人在對視一樣,而這座雕像,身上的色彩未見褪色,臉色紅潤、雙眼炯炯有神,嘴唇更是有著活人一樣的血色。
樹洞里有這么一尊栩栩如生的雕像和你對視,也難怪初次見到的人會被嚇住。
這尊雕像深藏在樹洞里,沒法取出來準確測量,通過從樹洞外面觀測來估算,它大約身高60多公分,大約有一個小孩那么高。
而雕像所在的樹洞,總共只有10公分寬,也因此從樹洞外面只能直接看到雕像的臉,它的身體大部分是被樹身擋住的。

那么,問題來了,這個雕像比樹洞要大的多,它又是怎么被放進樹洞里的呢?
雕像在樹洞里已經有很多年頭,誰也沒有親眼見到它是怎么放進去的,專家們只能根據樹上的樹洞來推斷。
因為這個樹洞沒有人為鑿開和修補的痕跡,專家們估計,當年這棵古樟樹身上的裂縫應該是很大的,足以放進去這個雕像,之后隨著歲月的流逝,裂縫慢慢變小,最后只留下這個十公分長的洞口,就形成了這樣的奇景。
這個樹洞中的人偶,被冠以“樹抱佛”的名稱,也成為了建陽當地的著名景點,被譽為建陽樟樹文化的一張活名片。
那么,這個人偶刻的到底是何方神圣?把它放在樹洞里又有著怎樣的象征意義?這里面,更是眾說紛紜,至今尚無定論。

眾說紛紜的樹抱佛由來
樹中藏有雕像的奇景,是極為罕見的,世界各國的文化風俗中,也都沒有類似的記載,全球唯一跟建陽考亭奇景相似的,也只有泰國瑪哈泰寺的樹抱佛了。

泰國為東南亞熱帶國家,植物根系發達,如榕樹、菩提樹等當地樹木都會有突出地面的龐大根木,而瑪哈泰寺的樹抱佛就是一個被露出地面的菩提樹根緊緊包裹的佛頭。
泰國信奉佛教,到處都是佛教寺廟,供奉著各種各樣的佛像,而在瑪哈泰寺所在的斯科泰古城更是泰國最古老的佛教城市之一,有著無數古寺石佛。
而在幾百年前,緬甸人曾攻入泰國,在斯科泰古城大肆破壞,他們無法搬走整座佛像,就把佛頭砍去帶走,而其中一個佛頭被遺落在當地,時間流逝下,這個佛頭被菩提根系所包裹,就形成了樹抱佛的奇觀。

福建建陽樟樹中的雕像,并未損毀,顯然不是因為戰爭破壞而陰差陽錯下形成的,而是有人專門放置到樹洞里的,跟泰國樹抱佛的淵源并不相同。
而且建陽樟樹中的雕像,雖然有著樹抱佛的名稱,但實際上并非佛像,它身著中國傳統服飾,更像是一名古代儒生,而當地村民也從來不將他稱為菩薩,而是俗稱為將軍爺。
那么,這個將軍爺是歷史上真實可靠的人物嗎?
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就是這個雕像,是紀念建陽當地的抗金將軍熊安上的。

熊安上,字仲禮,是北宋末年的建陽人,在宋徽宗年間參加宋朝武舉,成為了武狀元,當時在位的是著名的風流皇帝宋徽宗趙喆,趙喆眼見熊安上英武不凡,十分喜愛。
而同年參加科舉的,還有建陽熊氏家族的其他成員,他們也表現不凡,有好幾人在文武兩科中舉,趙喆也因此而龍顏大悅,題詩贊頌熊氏家族:“晉室安元齊奏捷,虞廷元愷并登庸。”
熊安上中舉后就在北方任職,他在軍旅生涯中一直表現出色,成為了宋朝軍隊中的高級將領。
離他中舉后16年,金國大舉侵宋,國勢崩壞,當時熊安上已經累官升遷為信德軍兵馬鈐轄,權通判軍州事,負責協助帥臣總轄本路軍馬,他駐扎的地方是現在河北的邢臺,是宋朝北方的重要軍鎮。

金軍來勢洶洶,兵強馬壯,一路南下擊潰了宋朝多路精銳兵馬,宋朝武將中有很多人都聞風喪膽,甚至有些人看到金軍不敢應戰,只想著逃走偷生。
在國家生死存亡的攸關時刻,熊安上毅然挺身而出,他招募兵將,穩定軍心,積極加固城防,修理軍械,準備與前來侵犯的金軍決一死戰。
熊安上作為守城將軍敢于應戰,全城軍民也都有了主心骨,大家紛紛發動起來,有錢捐錢,有力出力,把城池打造的固若金湯。
熊安上一面守城,一面還組織了英勇敢戰的部下,分批派出城去主動出擊,偷襲金軍的運糧部隊,以緩解北宋都城開封的壓力。

雖然熊安上積極敢戰,但當時宋朝皇帝昏庸無能,不敢抵抗,宋朝北方的局勢還是越來越壞,重要城市紛紛淪陷。
眼看金軍勢不可擋,熊安上不愿棄城而逃,抱定了為國盡忠、血濺沙場的信念,他與金軍交戰時,主動上躍馬揮刀,往來突奔,以身先士卒之舉激勵士兵奮勇殺敵,最后壯烈犧牲。
等宋朝南渡,在南方穩定下來后,為了表彰在國難之時慷慨赴義的熊安上,也為了號召當世之人投身抗金大業,收復河山,報效朝廷,南宋朝廷特追贈武舉出身的熊安上為武義郎(從七品)。
也因此,在熊安上的故鄉建陽,就流傳有考亭破石村門口古樟樹中的雕像,是為了紀念熊安上所刻的說法,也因此這座雕像被人稱為將軍爺。

之后,朱熹又在建陽鄉下的考亭村買下一處房屋,重新修繕后,擴建為“滄州精舍”,廣收弟子講學,這里又被后世稱為考亭書院。
朱熹與建陽考亭,同樣有著很深的淵源,他在晚年定居考亭,講學著述,大批門人弟子也追隨朱熹到考亭求學論道,閩學在這里得到最終成熟,著名的“考亭學派”也因此而形成。
朱熹的學說得到宋理宗及以后各朝各代統治者的尊崇,考亭書院也一度成為后代文人探尋程朱理學的圣地,被后人喻為“南閩闕里”。
在1191年時,年邁的朱熹老年喪子,悲痛欲絕,他向朝廷辭去漳州知府的官職,告老還鄉,在建陽縣城居住。

之后,朱熹又在建陽鄉下的考亭村買下一處房屋,重新修繕后,擴建為“滄州精舍”,廣收弟子講學,這里又被后世稱為考亭書院。
朱熹在考亭書院教學時費盡心血,每天都領著學生向先師行禮,禮畢后朱熹回講堂端坐,受弟子拜揖,然后由學生向他提出學習上的問題,待朱熹解答后,再回書堂自習。
朱熹在考亭書院講學8年,在這里學習過的學生近170人,當時,四方學子不遠千里負笈到考亭求學問道,蔡元定、黃干、劉爚、真德秀等,一大批門人弟子聚集考亭,研讀經史、窮究理學,研究和發展孔孟儒學。
朱熹在眾多學生和朋友們的協助下,先后完成《四書集注》、《孟子要略》、《周易參同契考異》、《韓文考異》、《書集傳》、《楚辭集注》、《儀禮經傳通解》等著作,最終形成著名的理學“考亭學派”。

朱熹在此講學直至去世,而考亭這個閩北小村,也因為朱熹而被歷代理學門人所傳誦至今。
歷朝歷代中,跟考亭有著淵源的歷史人物中,要數朱熹最為有名,也因此,考亭這棵千年古樟中的雕像,也被很多人認為是紀念朱熹所雕刻的,供奉在樟樹中一直保存到現在。
這種說法在建陽當地也更被人接受一些,而樹中的小人,雖被村民稱為將軍爺,但身上的穿著也是儒家文人的裝扮,不像是武官,似乎也是紀念朱熹的說法更有道理一些,但因為缺少其他史料佐證,目前也只是一種推測。

建陽考亭的樹抱佛奇景,到底是為紀念誰而刻,至今歷史學家們也沒有定論,但這不妨礙它稱為建陽當地的著名景點,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如今的這棵千年古樟,一年四季都青翠碧綠,從來不改蔥蘢本色,以一身鐵骨錚錚的姿態透出巨大的活力,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而古樟中的小人,歷經時代變遷,依然色彩鮮活,形容逼真,無論它是為紀念愛國武將熊安上所刻,還是為紀念理學大家朱熹所刻,都代表著古代勞動人民對民族杰出人士的敬仰和愛戴,與這樟樹中的小人對視,無數游客的身心也都備受陶冶。
建陽古樟中的樹抱佛奇景,承載著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們見證了建陽千年文明歷史的發展與變遷,更見證了歷代建陽人民對它們的一片深情。

參考文獻:
《建陽考亭“樹抱佛”的傳說》,今日建陽,2021年11月30日
《"南閩闕里"——記建陽考亭書院》,《福建教育》,2013年0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