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均楚鎮周坊村300畝茶場的“蜜月”到了,我市將重點打造“炎茶攸百里茶廊”

易思(右)和農戶比劃新采的茶葉。王軍 攝

賀志偉正在揉捻茶青。王軍 攝

茶農展示上午的戰果。王軍 攝
車油門轟得“呲呲”響,濕滑的泥土路留下深深的車轍,滿車的農婦,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
3月11日,醴陵均楚鎮周坊村,300畝的金妙山茶場開采。
明前茶,貴如油。5年期茶樹,進入豐產期,茶園的“蜜月”到了。茶場負責人殷作戰,也啟動了“作戰”模式,采茶制茶和賣茶,要把深山里的茶香帶到遠方。
山溝溝里的“小背簍”
雨霧未消,一梯梯緊挨著的茶樹,沿著起伏的山巒往上爬。枝頭嫩芽,禁不住春的誘惑,吮吸雨露長得水靈靈。
從庫房里領出印有“戰”字的背簍,農婦們拾級而上,選好陣地依次推進。55歲的貧困戶王桂云把背簍掛在胸前,把茶樹枝往身體方向撥,掰斷的茶青順手就滑進了背簍,動作很是麻利。
“照這個‘一芽兩葉’的位置掰斷,用指甲掐就不行。”王桂云告訴記者,采摘前殷作戰給大家提了要求——必須剪去指甲。如果用指甲掐茶青,制成茶葉沖泡后,會留下紅色印記,影響茶的品相。
王桂云喜歡選在山脊位置采茶,因為這些區域的茶樹芽頭多、葉片肥,采摘起來效率高。這與她的報酬掛鉤,采茶人的工資按量算,采摘一公斤茶青能得40元工錢。
山里氣候多變,雨沒聲沒息就下了起來,大伙趕忙回到庫房躲躲。殷作戰給記者做了一道選擇題:山脊、山谷和山溝哪一處采摘的茶青最好?記者不假思索地說出山脊。
“三條龍脈比不過一個蛇灣?!币笞鲬疳屢桑郊瓜喈斢谏降摹褒埫}”,山溝好比“蛇灣”,山脊的茶樹因為日照時間長和直射光,導致茶葉的持嫩度下降、木質化加快。山谷缺少日照,山溝水汽集中、折射光多,葉片自然肥厚鮮嫩。
與茶為伍的日子更懂茶。2015年,跑農村客運班線的殷作戰“轉行”,回到老家的山沖里流轉荒山,帶領留守的農民開辟出300畝茶園,并建成了茶葉加工廠,打造村里最大的扶貧基地。如今,茶園慢慢走上正軌。
“最多時有上百人采茶,山溝溝里滿是‘小背簍’?!币笞鲬鸶嬖V記者,茶青3天就能長一輪,在搶時節的明前茶采摘期,他的中巴車成了員工接送車和配餐車。
柴火燒旺了生產線
一上午戰果累累。易思把面包車停在庫房前,挨個給農戶稱重,登記數量,再運到加工場內攤晾。
他是殷作戰的女婿,去年回來接岳父的班?!?018年,家里有四五百公斤茶葉滯銷,產量上來銷售壓力就大了?!币姿荚谕馐氖虏惋嬓袠I,本不想回農村,但茶葉賣不出去,人工工資和土地資金就沒著落。
去年,易思跑得最多的是展銷會,最遠是香港,開在醴陵城區的茶葉店和淘寶網注冊的店,漸漸籠絡了一批茶友。殷作戰如今主抓生產,經營全由易思負責。
茶好離不開好手藝。易思到省茶葉研究所向專家請教,又把他們請到加工廠面授機宜。醴陵本地的資深茶人賀志偉,每年都會來到基地,制作第一鍋明前茶。
柴房內被鋸斷的圓木堆得很高,灶里火苗正旺,鐵鍋被燒得通紅,賀志偉換好工作服,戴上口罩,把攤晾好的茶青倒入鍋中,徒手快速翻炒,陣陣茶香升騰。“柴火升溫快,翻炒要快速均勻?!彼f炒茶就像炒蔬菜,火勢越大、時間越短,炒出來的茶就越鮮爽。
事實上,金妙山茶廠引進了一臺自動化生產線,包括殺青、揉捻、塑形、烘焙等各個環節,已經由人工轉向機械,這是批量生產必須走的路,但柴火殺青的傳統仍保留著?!耙惨酎c人間煙火味嘛?!币姿即蛉ふf,這也是更好地對接客戶口感。
茶葉還未上市,茶客已悄然而至。下午5時,幾名福建茶客從株洲開了兩個多小時的車,把試炒的這批茶葉全買了下來。易思的手機也響了,遠在上海的茶商,已經開始催貨加單。
“明前茶數量有限,都是搶手貨?!币姿几嬖V記者,目前基地平均每天采摘茶青在300公斤左右,茶葉產出比為5:1,能否有個好收成就看這一季。
茶園終究不會虧待茶農,殷作戰對此深信不疑。他今年又流轉了80畝荒山,準備新擴基地,村里的貧困戶鐘道平也整理出20畝山林,等到秋天種上茶樹。
【數據】
截至目前,全市茶葉種植面積達到13萬畝,綜合年產值將近13億元,“株洲紅,茶祖韻”成為株洲農業一張閃亮名片。根據《株洲市茶產業發展規劃》,我市將重點打造“炎茶攸百里茶廊”,加快技術裝備革新,培育引進重點龍頭企業,力爭2028年實現綜合產值100億元。
【記者手記】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茶園“藏”得很深。從加工廠去還有3公里山路,都是殷作戰一鋤鋤挖出來的,兩側的雜草和干柴比人都高。
殷作戰的創業歷程藏著太多艱難。開荒時,他在山上足足待了6個月,餓了吃干糧,渴了喝山泉水,陽光曬人就躲進挖機師傅的駕駛室,180斤的大胖子足足瘦了50斤;借了親戚朋友的錢還不上,信用社催著還貸款,他把房子賣了、車子抵押了,四處找地方“借宿”……
風雨過后總有彩虹。如今茶園一片欣欣向榮,加工廠房機聲隆隆,一年賣出的茶葉近300萬元,長期安排上百名勞動力就業,光貧困戶就有30多戶,殷作戰成了一方致富帶頭人。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尤其是深愛著土地的農民。他們或許會遇到資金、技術、市場信息等方面的難題,他們生產的產品或許不是那么高大上、也沒有很高的技術含量,但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需要更多的農民敢于嘗試,走進綠水青山,撬動“金山銀山”,不辜負每一處山山水水。

來源/株洲日報首席記者 王軍 通訊員/尹照 鄧立平
編輯/黃盼
投稿郵箱:610255300@qq.com
新聞熱線:18173385049(李記者)、15343331570(唐記者)
聲明:分享要尊重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株洲發布”刪除。
